背后的故事

他是本报“老读者”,曾以较优异成绩考入原南京晓庄师范数学班

20210611期来自:扬子晚报

走进1977年的高考考场,他激动得把考卷上的名字写“歪”了

两张

特殊准考证

徐光卫的两张“准考证”

6月10日,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妇联举办的最美家庭故事分享会现场,两张泛黄的高考准考证,引起了扬子晚报记者的注意。家住西善花苑的社区居民、62岁的徐光卫正是通过这两张“准考证”,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徐光卫也是扬子晚报的“老读者”,见到记者后十分激动。时至今日,回忆起当年的“青葱岁月”,徐光卫仍历历在目。

紫牛新闻/扬子晚报记者 徐媛园

听马老师讲精彩

1977年的冬天,是一个火热的冬天。那年,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命运的时代就此到来。当时家住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乡吴村大队徐村一队的徐光卫听到消息后,立即报名参加了江苏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组织的统一考试。

徐光卫用“空前绝后”来形容当时的场景:“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携手同进一个考场。”他还记得,当年考场设在西善桥中学,九点考试,天刚亮,他就从吴村大队徐村出发,早早来到学校。时间到了,他和考生们拿着准考证按顺序依次排队进场。“我一进考场,显得十分紧张,特别是开考的铃声让我惊慌失措,手直发抖,无从下笔,脑海里一片空白,连名字都写得歪歪的,十分钟以后才恢复了正常。”徐光卫说。但是,因为最后政审没过关,徐光卫没能进入理想的学校。

1978年再战高考,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78年春季,招生制度进一步改革,取消了成分政审制度,因此徐光卫参加了第二次全省统考。经过了初考、复考两次大决战,他以较优异成绩考入了南京晓庄师范数学班(今南京晓庄学院)。

跨入大学校门,同班48名同学,有应届高中毕业生、知识青年、中小学代课老师、退伍军人……大家一起上课,晚上睡觉也都睡在一个大房间。没有人介意条件是否艰苦,也没有人在意吃穿。大家在意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学习。“那时候一个牙膏皮卖2分钱,9分钱就可以在食堂换一碗阳春面,我每天在洗漱的空当,就去捡牙膏皮。”就这样,徐光卫1980年顺利毕业,在西善桥小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教就是40年。

“从此,这两张准考证是我的骄傲,是我奋斗的见证,也是激励家庭成员学习的动力。”徐光卫说。

powered by 闻道

本版文章

直播武汉 新闻中心 市民记者 视与听
武汉建设 武汉拍客 众议院
爱在武汉 交友 健康
婚嫁 教育
住在武汉 黄峰淘房 财经
轻车熟路 旅游
乐在武汉 美食 娱乐
美色 猎图
购在武汉 折扣 好享购
消费 生活团
交友相亲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