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罐杂忆

20210524期来自:扬子晚报

遍身长满铜锈,黑黜黜的一只旧物件,又一次被摆放在光亮的地面上。这是一只用半毫米厚的黄铜薄板焊接而成的盛水器具。外形像透了20斤装绍兴老酒的陶瓷坛子。

这是从祖母手里传下来的老物件,已经一百多年了,搬了几次家,都舍不得丢掉它,今天又把它拿了出来。

家里的两个小年轻,他们压根就不认识这个沾满石灰和铜锈的老物件,以前是做什么用的,叫什么名称?

这是一只厨房用器具,在柴火灶时代,凡是用双眼大灶的人家基本上都有的汤罐。我量过它的尺寸,高23厘米,直径最大处也是23厘米,开口17厘米,可以装上15斤左右一罐水。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宁绍地区一带乡镇民居,都沿袭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用柴火大灶烧菜做饭。基本上每户人家屋里都会有一乘大灶,这乘灶便也成为一户人家正常生活的标配。越地民谚当中有一句“倒灶”,来形容一户人家或者一爿商店,因为遭受变故,不能继续生存而倒闭的情形。灶“倒”了,家便无以为立。民以食为天,灶倒了意味着已经没有饭可吃了。可见在那个时代灶在一个家庭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老式的灶,一般人家立的都是双眼灶。两个灶膛,两只镬,并排在一个灶台上,称为“里镬”“外镬”;两个灶膛并一条烟囱,共一个灰仓。

柴火灶时代与空调、热水器之类的现代化家庭电器的出现还有一段距离。中华民族素以节俭为美德,能省则必须省。生活用热水的加热,借用柴草燃烧的热力,和灶膛里燃烧以后的热力余量都要加以充分利用,于是,汤罐这一器物就应运而生了。

《水浒传》第三十一回中:“武松却望灯明处来看时,正是厨房里。只见两个丫鬟,正在汤罐边埋怨。”足见汤罐这一器物,早已被人们认识利用了。

我所见过的汤罐。除了铜质的,还有生铁的、铸铝的、陶土之类的,一般还要配上一把长直柄的大勺子,方便在汤罐里舀水。铜质的当然是最好的,牢固,传热性能好,陶土汤罐,虽然也经得起火烧,但是经不起硬物碰撞,遇到大柴、硬柴,得小心操作。

汤罐安装在两个灶膛的间隔壁上面,也就是里外两只镬的中间地带,因此不管是哪一只镬在烧火,都可以给汤罐加热。汤罐的作用主要是给水加热,供一家人洗脸,洗脚和灶头烧菜时添加热水、洗涮碗筷之用。有条件的人家,两只镬之间放上两只汤罐,称为里汤罐,外汤罐。里汤罐只供灶头用水,外汤罐才是生活用热水。灶膛烧柴时,火力直接烧到镬底,不论是哪一边的镬底在烧火,余火和余热在扩散时,也烤热了汤罐里的水,因此汤罐里的水始终是会热的。越谚中一句“镬里不滚,汤罐里乱滚”,显然是讥讽一些人“瞎着急”。

柴火灶与汤罐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先人们的勤劳、节俭、智慧精神,却始终伴随我们前行。

[浙江]沈若尘
powered by 闻道

本版文章

直播武汉 新闻中心 市民记者 视与听
武汉建设 武汉拍客 众议院
爱在武汉 交友 健康
婚嫁 教育
住在武汉 黄峰淘房 财经
轻车熟路 旅游
乐在武汉 美食 娱乐
美色 猎图
购在武汉 折扣 好享购
消费 生活团
交友相亲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