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的意义在于真善美

20210609期来自:广西日报

黄伟林

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婉秋的回信中谈道: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确实如此。

经典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能够突破特定时间、地域和人群的限制,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认同。电影《刘三姐》问世已经60年,它是否还有魅力?是否还能获得新世纪出生的青年人的认同?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2011年,我们在全国高校做了一个“广西文化符号”问卷调查。在250个广西文化候选符号中,“刘三姐”排名第二。这个调查结果,充分说明“刘三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已经深入人心。

2020年,我为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作了一个《广西山水文化》的线上讲座,其间,我播放了几段电影《刘三姐》的视频,听众反响极好,为我主持讲座的拉曼大学林良娥教授专门谈到电影《刘三姐》在马来西亚的影响。

2021年,我给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一年级学生上选修课,再次播放了电影《刘三姐》视频。起初,我担心这些网络环境成长的年轻人会觉得这个作品土而不愿看,没想到他们看得津津有味,以至于我都不忍心关闭视频。

这些事实见证了经典的生命力和魅力。

不仅电影《刘三姐》。2003年,梅帅元制作,张艺谋、王潮歌、樊跃总导演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印象·刘三姐》不仅是世界旅游演艺的创造性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创新价值;而且受到了旅游者的追捧,至今演出18年,常演不衰,具有极高的市场营销价值,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范之作。

为什么《刘三姐》能够在艺术和市场两个领域双丰收?为什么《刘三姐》能够成为雅俗共赏、家喻户晓的文艺经典?

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广西山水,早在古代就闻名全国。但直到摄影技术普及,广西山水才通过电影的方式抵达全世界受众的视野。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刘三姐》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是因为影片充满民族韵味的刘三姐歌谣、质朴美丽的刘三姐扮演者和仙境般的桂林山水。也就是说,电影《刘三姐》最动人的地方,就是美。作为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电影《刘三姐》正是以可以为全人类共享的“美”赢得了观众,征服了观众,战胜了时间,超越了地域,突破了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限制,获得了最大区域、更长时间、不同人群的认同。

除了美,还有善。刘三姐不仅人美歌好,更重要的,还有她对底层弱势民众,对被压迫者被剥削者的同情、声援和扶助。这就是善,修养自我服务大众,提升个体兼济天下的善。如果刘三姐只是维护自己的美,只是利用自己的人美歌好去谋取个人的好生活,实现精致的个人主义理想,她就不可能获得大众发自内心、持续久远的欣赏和敬重。

真,同样是刘三姐令人钦佩的品格。电影里的刘三姐,那种顺性而为,那种刚健清新,那种为正义呐喊、为自由抗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行为勇气,既出于本真,又表现率直,还加之以天真,真的是让人钦佩、令人感念、令人动容。

电影银幕的刘三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八桂大地的刘三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对成百上千的刘三姐文物,以我肤浅的理解,刘三姐之所以得到民众的赏识和拥戴,是因为她为民众代言,她唱出了民众的心声。

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新时代,我们希望抵达或者创造文艺的高峰,一个重要的途径,仍然是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表达民众真实的感受,传达民众善良的愿望,呈现民众美好的梦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