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护卫人民健康的新医科建设

20210527期来自:广西日报

一、深刻把握新医科的内涵

赵劲民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将“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根基。医学教育作为连接两大战略的枢纽,获得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全区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新医科建设,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新时代医科人才,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支撑、贡献力量。

2019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正式提出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其中,“新医科”建设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背景,既注重对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培养体系的升级,也注重医学与文、理、工、法各学科的交叉融合,着力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培养学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前沿问题的能力,促进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模式向“环境—社会—心理—生物—工程”的现代医学模式转化,实现医疗从诊治为主向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发展。

新医科彰显新理念。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严峻挑战,急需医学新思维加以应对。发展新医科目的在于突破传统医科思维模式,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突出医防并重,人才培养的重点从治疗扩展到预防、治疗和康养,体现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卫生、大健康新理念。

新医科体现新技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到来,为探索生命医学领域未知世界提供了基础工具,推动了医学创新和疾病防治、医学技术、医学产业发展,有利于培养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生命健康医学研究,具有复合性、应用性、灵活性等特征且一专多能的新医科人才。

新医科呼唤新布局。新医科不是对传统医科的简单否定与替代,而是在传承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布局调适和结构重塑中突破传统医科的自我设限和学科边界,推进医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调整或升级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等传统医科专业,开设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医科专业,赋予医科新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路径,建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内涵的新医科体系。

二、加快推动现有医学专业改革升级

2018年10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把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改革的战略选择,加快现有医学专业的改革升级,推动医科与工科、理科等多学科交叉融通,前瞻性布局新兴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建设。但是,目前新医科建设面临着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重学科导向轻系统整合、重知识灌输轻转化探究等痛点,亟待破解。

知识构成和能力训练模式不够全面。对医学人文素养、人性关怀、医德教育、医学伦理、沟通技巧普遍重视不够,临床医生单向度的能力与快速发展的医学模式转变、医疗技术创新、人民健康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课程体系交叉、融合、设置等不够合理。模块式课程体系使得课程设置条块不够兼容,分段式课程体系使得校院两级贯通不顺畅,学科式课程体系导致知识结构交叉融合不够,缺乏对人体结构、功能、病理生理与疾病相互之间的整体认识,不利于创新医学学科和医学新专业发展。

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科学。教学内容仍以教材为中心,学生仍以传统的授予式学习为主,主要侧重于获取知识和技能,能力培养不足。以传统课堂为主场的知识获取方式,在线课程比例相对较低,小组研讨课时极为有限。以案例、问题和团队为基础的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激发医学生知识探究的好奇心和内在驱动力。

三、加快构建新医科体系

新医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这为医学院校新时代新医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立德树人和大健康理念融入新医科建设全过程。发展新医科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教育教学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深化“德医交融”课程思政特色品牌,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努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人民群众的卓越医学人才。牢固树立大健康教育理念,加快“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将大健康理念融入医学教育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推动从传统的治疗疾病为主的医学培养模式,逐渐过渡到涵盖预防、治疗和康养,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新兴技术嵌入新医科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新医科要着力推动现有医学学科专业改革创新,重点推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知识体系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强化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实现临床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不断线,建立全周期、全过程的知识体系。紧跟医学发展前沿,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健康医疗+人工智能”教育模式改革,加快布局儿科学、精神病学、助产学、妇幼保健医学等民生急需专业,医学信息工程、老年服务与管理、医疗保险、养老服务管理等与大健康产业相衔接专业和智能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全球健康医学等医学新专业,不断促进医工、医理、医文融合创新。聚焦生命科学技术前沿和人类健康科学问题,强化传统医科和新兴医学专业交叉融通,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把高质量人才能力培养植入新医科教改模式。发展新医科要深化教育改革,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一是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医学教育,加大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五类“金课”建设,探索建设智能医学新形态。二是提升高水平公共卫生教育。突出卫生应急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病原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等学科建设,进一步发挥公共学院与自治区、市级疾控中心协同育人功能,大力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三是深入推进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教育改革。强化扎根基层理念,持续推进订单定向医学生师资队伍建设和全科教学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培养具备生命全周期健康照顾能力的全科医学人才。

(作者为广西医科大学校长)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