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为民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西

20210527期来自:广西日报

综合施治,筑牢民族团结法治基石

(上接第一版)法院系统建立“一法官一商(协)会”机制,为在桂商(协)会提供法律指导与帮扶,提高企业的维权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等;检察机关建立“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强化对漓江流域的管理保护等。目前,该市政法机关共出台便民措施342项,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3万余件。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能力水平。

全区政法系统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融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维护社会稳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等社会治理工作,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良好局面。

走访河池市的各个移民安置点,各类法治宣传标语迎面而来,让人感觉到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

移民安置点在哪里,政法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河池市持续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综治(信访)中心建设,推行同步设立党组织、同步设立自治组织、同步设立群团组织、同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同步设立经济组织等“五个同步”工作模式,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治和组织保障。目前,全市121个集中安置点已建立基层组织284个、服务机构290个。

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景区,政法部门延伸服务触角,在山脚下建设旅游法庭和警务室,加强乡村治理,形成一村一文化队、法官+寨老的调解机制,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交融共生,5个民族和谐共处,景区和谐发展。据了解,5年来,该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在广西持续名列前茅。

全区在推动法治广西建设当中,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机制和手段。

自治区司法厅每年启动“法治三月三”系列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文本上的法律条文“活”起来,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防城港市出台《京族文化保护条例》,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提供法治保障。全市所有社区都设立有少数民族之家,解决少数民族特别是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柳州市将城市民族工作延伸和落实到社区网格,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党建共创、文明共建、治安共管、卫生共抓等共创共建活动,构建共建共治共

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我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建成各级综治中心16169个,实现乡级以上行政区和大型易地扶贫安置点全覆盖,村(社区)覆盖率达89.95%。共划分网格7.8万个,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织密网络,守护千里边疆和谐安宁

“我区政法机关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进之力,不断创新边境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全力保持边疆稳定、边关和谐、边境安宁。”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李玉振表示。

千里边境线上,筑起了维护安全稳定的铜墙铁壁。

广西陆地边境点多线长,通道便道众多。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在边境前沿,织密防控网格,下大力集中整治边境地区枪、毒、私、赌、诈、黑等突出违法犯罪;持续落实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疫情防控工作,将非法入境人员堵在一线,从源头阻断境外疫情输入,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

在崇左市龙州县下冻镇布局村板局屯,一栋栋新居民楼上红旗招展。屯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前,既是村支书也是“边长”的潘文姣及巡边员,常态化开展边境巡逻。“只有守好边界,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潘文姣说。

在百色市德保县都安村,一片宁静祥和。这里治安良好,该村共有“零案件屯”11个,占全村总屯数的98.13%。村党支部书记唐启堪介绍,该村以“村警务室”为主导,在每个屯成立了综治中心,中心下设若干个平安协作组,组建村屯义务巡防队。工作中,辖区派出所与村警务室联防,村警务室与村巡防队联防,村巡防队与屯平安协作组联防,屯平安协作组与党员群众联防。通过建立村社会治安防控新机制,该村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靖西市积极打造“百里和谐边关示范带”,开展地企共建、村企共建活动;探索建立跨国民间纠纷调解机制,龙邦镇护龙村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东兴市东兴镇组织16支红袖章巡逻队,在辖区内11个抵边村(社区),设置层层卡口,把通道封住,把边境守好,把知识宣传到位,把管控措施落实到位,鼓励群众发现“三非”外籍人员积极举报,落细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部署。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