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追寻与诗意表达

20210525期来自:广西日报

宾阳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在城市化日益扩张的今天,人员流动频繁,从山里到山外,从农村到城市,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乡愁也因此成为城乡二元结构或跨地区生存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广西壮族诗人梁洪的诗歌,对这种文化现象给予了关注,其诗集《一个饺子的距离》被纳入壮

族文学丛书。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离不开时代的特征。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在梁洪眼里,世界复杂多变,但总能找到积极而温暖的一面,他希望把生活中的美好放大,既是乐观、理想的表达,也是鼓励人性向善。他在一首《我的八达小镇》写道:“春天来的时候啊/暖风就会爬过那山岗/火亮山上的美林花啊/红透了我少年脸庞。”“我”现在已不再“少年”,但“少年”常驻心间……他的诗歌情感表达的方式和对象,具有清晰、定向和日常化等特征。如《三月三还没到,就已经是糯糯的了》《你能平安到达是因为有人为你把稳方向》……在他的诗集里,每

个普通人的存在都有意义。

诗人在创作方向上趋于现实主义。但和众多现实主义诗歌作品所不同的是,梁洪的诗歌还有一种非虚构叙事的探索和实践,即诗歌深刻原乡的人文和地理标识。这些标识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然地理符号。包括村寨、高山、河流、物产等。比如,八达小城、旺子坡、孟沙屯、美林花、稔子、牛甘果等,不一而足。二是家乡人物。三是区域或民族文化。如杀年猪、灌红肠、腌腊肉、裹肉粽等。民俗成了诗歌创作的对象,诗歌成了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诗中或大或小的地名都来自诗人的家乡,

家乡永远是诗人创作的富矿。

一滴水照见太阳,诗人注重生活细节的深邃。梁洪喜欢用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细节或事物入诗。诗歌文本传达出一种生命哲学。他以生活入诗的另一个妙处是以小见大。《从一寸土地上生长或出发》从妈妈天台上一种种菜蔬出发,联想到无数个中国家庭的前庭后院,联想到自己一样的中国孩子群体,紧接着“站在妈妈家小小的天台上”,放眼辽阔的祖国,终于明白“总是从原点出发或是回到原点/我才明了妈妈家小小天台上的那一寸土地/是我的家园/是我的祖国”。

在场感,让诗人的诗歌有一种入世之美。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经历等生命体验,零距离接触读者,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融入其中。梁洪以诗讲述身边朋友众筹为重病或受灾亲友解困,遇到这种情况,“我”不会“避而不见”而是温暖与共,“我”热爱生活,“我在场”和读者一起。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更是如此。好的诗歌像从平原到高峰,或峰峦叠起、沟壑纵横。我看到诗人的每一部分都有起伏,都有让人心动的地方,都可以独立成诗,但组合在一起又是严丝合缝,自然流畅,有一种韵律之美。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