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主题创作,长期占……

20210525期来自:广西日报

红色主题创作,长期占据着我国文艺事业版图的重要位置。它以艺术特有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越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顽强自立的精神性格,散发出巨大的审美感召力。在红色主题的文艺长廊中,既有诸多熠熠发光的经典之作,亦不乏冉冉升起的时代新作,如最近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的音乐剧《血色湘江》。该剧取材于1934年的湘江战役,以紧凑的故事情节、悦耳的音乐歌曲、恢弘的舞台美术等多种形式,艺术再现了红34师师长陈树湘及其战友“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战斗故事,彰显出强大的信仰力量,令观者感动、泪目。

《血色湘江》作为一部新时代红色主题舞台剧目,在人物形象、音乐形式、剧目结构、舞美道具等方面,做出了富有创新性的艺术探索。

其一,塑造了集革命情、兄长情、父女情于一体的英雄形象。传统的红色主题人物创作,通常采用扁平化手法,将多元的人物性格压扁,隐藏其妥协、柔软等性格特点,仅余下勇敢、刚毅等单一化的正面性格。这一手法虽有利于突出英雄的高大全形象,但也存在着因过度理想化而缺乏现实感染力的遗憾。《血色湘江》突破了扁平法的局限,将英雄还原为具有多层次性格的圆型人物。该剧的主人公陈湘,被赋予了多重身份及情感色彩:他作为红军的一份子,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不懈的战斗精神,甚至以断肠自尽的壮烈方式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献身;他身为一师之长,如兄长般关爱那些跟随自己征战沙场的战士赖老石头,动情地说道:“你的哥哥们已经牺牲在路上……从此,我是赖家另一块大石头,从此你有了新哥哥,名字叫陈湘……”他面对刚出生便失去双亲的红军孩子,化身为亲人的口吻诉说道:“想亲人抬头望,红色的朝霞就是红军用牺牲换来的曙光,你的爸爸妈妈在天上挥手……”言语中满含舐犊深情,让人动容。通过这些身份、情感的立体编织,舞台上的陈湘如同万花筒般呈现出多个性格侧面,延伸出多个引发观众共鸣的情感点,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

其二,创编了力量与抒情并举的音乐表达形式。在革命战争题材的艺术表达上,音乐剧并不占优势。这是因为音乐剧受限于即时性舞台表演的限制,无法如影视艺术般通过提前拍摄和多镜头的切换,为

观众展现炮火纷飞、激烈打斗的战争场面,从而削弱了战争题材文艺独特的雄伟震撼、激昂壮阔的美学表达。为此,《血色湘江》加大了音乐元素的运用,通过巧妙的强弱音乐搭配,一边借助进行曲的音乐形式传递信仰的力量感和革命的崇高感,一边通过咏叹调的歌剧方式来抒发个体处在战争大背景中的道路选择、情感寄托等,强弱相辅,以弱衬强,较好地完成了革命战争叙事的功能。在全剧音乐中,最核心的当属“红旗”系列唱段。主要有三处,即:开篇护送毛主席所在的二纵过湘江时的“红色军旗高高飘扬,誓死保卫党中央”,掩送兄弟部队过湘江受到敌人重创后的“活下去,天下遍地是红旗”,突围过江前夜所唱起的军歌“红旗,红旗,红色的军旗,我们的红军所向披靡,坚定的信仰领导有力,看我们的红军有谁能敌”。这三处“红旗”的出现,不仅带出了全剧的战争叙事主线,而且后两段均采用进行曲调式,通过行进、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让观众身同感受地体会到了湘江战役的惨烈、悲壮,从而生发出红色文艺所特有的崇高美感,颇具艺术感染力。

此外,《血色湘江》还设置了敌我激战与军民交往双线并存的剧目结构,采用全息投影来还原战斗场面,360度旋转立体舞台来模拟燃效的战场、淳朴的瑶寨等场景等多种艺术手段,形式新颖,观赏性强,为全剧增添了多彩的艺术气息,进一步拓展了红色主题舞台表达的多元形式。

“文艺是时代进步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建党百年到来之际,期待出现更多如音乐剧《血色湘江》般,符合新时代审美的红色主题优秀舞台剧目。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