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袁隆平与广西的不解情缘

在八桂大地上追逐梦想

20210525期来自:广西日报

本报记者陈静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传来,八桂大地同声哀悼,许多人不禁回想起多年来袁老与广西的不解情缘。

“袁老与广西杂交水稻的情缘始于上世纪60年代。他对广西杂交稻的品种选育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的工作人员回忆,袁老十分关心广西农业,对广西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功不可没。

2009年11月,袁隆平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聘为首届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任自治区政府主席院士顾问团团长。在聘任现场,他慷慨陈词,表示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进一步做好广西农业发展的策划和谋划工作,努力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办法和建议,转化成为造福广西人民的现实生产力,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作出贡献。”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了。多年来,袁隆平及其率领的专家团队多次来到广西,筹建袁隆平东盟农业科技博览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盟分中心、广西院士工作站等,对广西农业尤其是水稻发展居功至伟。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培育超级稻品种。得天独厚的八桂红土地,深深吸引了袁老的目光。

“实现超级稻高产有4个条件:良种、良田、良法、良态(气候)。广西土壤肥沃,有种植超级稻的好底子,再加上广西优越的温光条件,实现超级稻高产应该很有希望。”袁老断言:广西农业大有可为。

其中,灌阳因独特的地形地貌、良好的生态条件,被列为“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攻关示范基地之一。2013年,年逾八旬的袁老首次来到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示范基地,这里是由他领衔的超级稻第五期高产攻关项目的协作攻关示范基地之一。当时,当地种粮大户王良富已连续4年种植超级稻,2012年最高亩产达900公斤。面对沉甸甸的稻穗,袁老翘起大拇指,夸赞:“你们真会种田。”

2017年11月,喜讯传来——黄关镇超级稻一季稻平均亩产1009.45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552.1公斤,一季加再生稻

亩产高达1561.55公斤,创下世界纪录。袁老“吨半稻”的梦想在广西终于实现了!

2019年,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户灌阳县新圩镇小龙村。近90岁高龄的袁老亲临揭牌仪式,表示“要努力把灌阳的经验推广到全广西”。

“袁老多次来我们这里指导,让水稻产量步步增高。”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超级稻种植大户史维军说。

2010年起,广西种子管理站与袁老合作,引进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Y两优”系列组合,在全区各地选择16个县(市、区)建立17个百亩连片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示范基地。目前已验收的10个水稻高产示范点平均亩产616.9公斤,比同期杂交稻每亩增产140多公斤,比同期常规稻每亩增产240多公斤。

2016年,广西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暨东盟水稻研发中心项目在南宁启动,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整合全球水稻新成果,为广西及华南地区、东盟国家选育出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护航我国和东盟国家粮食安全。

根据广西沿海盐碱地特点,袁老研发的“海水稻”项目,成为广西唯一利用沿海盐碱地实施的种养项目。2019年,合浦县山口镇高坡村的千亩“海水稻”早稻喜获收成,亩产达400多公斤。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袁老一生将自己作为一粒粟深植神州华夏,“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春华秋实,他的“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已渐渐照进现实。

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铭德厅开始。

铭德厅门口,挽联写着:功著神州音容宛在,名垂青史恩泽长存。

哀乐低回。袁隆平躺在鲜花翠柏中,面容安详。阳光透过天花板的玻璃洒落在他身上。他穿着红蓝格子衬衫和深蓝色西装外套,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

袁隆平的遗孀邓则一袭黑衣,坐在轮椅上。她的头微微侧着,没有朝着遗体的方向,右手紧紧握住左手,放在大腿上。她的左手戴着一枚戒指。

10时15分,铭德厅内开始默哀。

吴俊穿着一件衬衣,站在默哀人群中,衬衣是袁隆平送给他的礼物。这位“80后”是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也是袁隆平的弟子。

袁隆平的助理辛业芸,眼圈泛红,始终沉默地看着邓则的方向,面露担忧。

人们面朝遗体,从右至左绕灵一周,与邓则等家属握手,一些人缓缓说出“多保重”。邓则反复说着“谢谢”。

不久后,孩子们推着轮椅,陪着邓则来到遗体正前方。邓则突然站起身来,快步走到袁隆平遗体前,跪在地上,埋头哭泣。

铭德厅外,长沙明阳山仿佛被人潮淹没。一眼望去,能看见拥挤的人群中一朵朵明黄和雪白的菊花。

70岁的农民周秀英和家人来到这里。“知道他走了,一定要来送送他,我们种田的,对他有感情。”她抹着眼泪说。

江苏的母女张秀华、王宇辰,结束深圳的旅程专程赶来。“90后”王宇辰说:“我想和妈妈一起,来向袁爷爷道别。”

前往殡仪馆的柏油路被人群挤满。

年轻的外卖骑手,骑着摩托车缓慢穿行。外卖箱里,有满满一箱金色稻穗。下单的人来自广东、福建、重庆……

路的左边,身穿蓝色衬衣的“雷锋车队”举起悼念横幅。一排出租车整齐停着,车窗玻璃上贴着“免费接送车”字样。

路的右边,42岁的水电工郭庆伟站在一辆棕色的商务车旁,车里堆满了口罩。他和朋友买了8000余个口罩,从23日上午9点起为群众免费分发。

许多人前往摆放袁隆平遗像的明阳厅。人山人海,却格外静默。

一名身穿白衣的中年妇女半跪在遗像前,放下一碗青豌豆。这是袁隆平生前爱吃的菜。她哽咽着说:

“您要记得好好吃啊。”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