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11时,汽笛嘹亮……

20210520期来自:广西日报

5月18日11时,汽笛嘹亮,一列装载柳工货物的集装箱班列,从柳州南站缓缓驶出,将一路向北经由满洲里口岸出境至俄罗斯莫斯科。

这是广西首次开行跨境直通中欧班列,开辟了“柳州—莫斯科”新路线,标志着“柳州制造”通过铁路运输出口,无需在途中二次编组即可实现“一路直通”驶出国门。

而柳州工业这趟“班列”,驶过了百年时光隧道,也从小编组不断成长为大编组的重载列车,向未来呼啸而去。

追溯真正意义上的柳州工业起点,也许就是这个事件:上世纪30年代,广西汽车集团五菱柳机前身的柳州机械厂,研发出木炭煤气机和木炭车。这是柳州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辆汽车,也是广西造出的第一辆汽车。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柳州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到1949年,柳州有电厂、自来水厂、农械公司、桂系军阀的三十兵工厂等十几家工业企业。”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黄惠兰说,“由于中共地下党组织保护得力,柳州解放时,所有企业几乎没有受到破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年自治区成立前后,党和国家给广西、柳州一份厚礼,一大批企业及技术人员南迁至柳州,柳州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工程机械雏形初现,柳州的工业才焕发出新机。

“柳钢是毛主席1958年在南宁会议期间亲自审定的地方性钢铁企业,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有着优良的传统。”柳钢集团董事长潘世庆说,“柳钢自诞生之日起,就流淌着红色基因。”

从1958年7月1日建厂至今,63年来,一代代柳钢人将这“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助推企业不断实现跨越发展。建厂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1万多名建设者汇集在雀山脚下,白手起家,因陋就简,不畏艰险,战天斗地,拉开了建设的序幕,生产出广西的第一炉铁水。

也在那一年,柳州市西郊河西村,第一铲土,揭开了广西汽车发展序章——柳州动力机械厂破土兴建。广西人的“汽车工业林”,种下了一粒种子。

也在那一年,从上海和全国各地过来的建设者,在柳江西岸一个叫“龙腾背”的荒地中,打下柳工的企业根基,建立了柳工集团前身——柳州工程机械厂。

1978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的“工业树”“产业林”日益茂盛,“柳州制造”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在柳东新区,有全球首条集成5G、车对外界信息交换、无人驾驶、远程驾控于一体的智能网联公开测试道路。“这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柳州汽车产业已走上未来之路。”业内人士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稳健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以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为抓手,做大做强工业规模,全力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益。目前,已初步构建高端、智能、绿色、高效的现代制造城。

十年耕耘,细数硕果。俯瞰现代制造城,随手拿出任何一家企业,身上都有着闪耀的光环:汽车电子、耐世特等10家企业获批广西智能工厂;柳钢“数字孪生系统项目”、柳工“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安全综合防护系统项目”入选2019年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80分;广西汽车集团轻量化汽车底盘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通过国家工信部验收,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五菱工业、欧维姆、双英股份、五菱柳机4家贯标试点企业通过工信部贯标审核认定,两化融合示范带动成效明显。此外,柳产轻轨车辆成功进行动态测试,国电南自入驻智能电网产业园,装配式建筑、半固态铝合金规模化生产,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工建设;洗衣机、冰箱、空调等智能家电产品下线量产;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袋装柳州螺蛳粉年销售额突破百元,螺蛳粉产业链创造30万个就业岗位;铸造锻造生产基地、模具制造产业园布局建设;自治区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数量居全区第一,柳州成为广西首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园区经济总量超过2500亿元,占全市比重61%;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突破500家;柳州国家公路枢纽柳东物流中心投入使用,顺丰、京东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进驻柳州……

截至目前,柳州市工业总量继续领跑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约占全区比重1/4。全市工业产销率达97.5%,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智能电网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等重点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17%以上。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