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启用广西首批“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20210519期来自:广西日报

本报柳州讯 (记者/谢永辉 通讯员/粟桂利)群众办事没办成,怎么办?柳州市于近日建成并启用广西首批“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为群众解决烦心事。5月10日,第一位通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成了事的市民刘宇卓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求助,没想到,他们真的办成了!”

所谓“办不成事”,是指办事群众和企业等各类主体在行政服务大厅办事时,未能实现成功办理、成功审批或多次到大厅未能办成的事。城中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窗口应对“办不成的事”,疏通各方梗阻,切实为民服务。

“我们根据群众办事时遇到的问题,决定开辟‘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将这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提出想法到筹备,再到落地,用了大概1个月时间。”城中区政府党组成员张光禄说,要让办事不顺的群众有地方找、有人帮。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5月开始设置。5月6日,该窗口迎来第一位办事市民刘宇卓。刘宇卓从上海回柳州创业,启动资金有限,选择在自己的房子开办健身馆,那天看到“办不成事”牌子,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咨询反映。由于他拟开办的健身馆营业地点是在居民楼里,按要求是需要征求全体住户联名签字同意,但是他不能提供这项资料,在业务窗口被拒绝了。对此,他向“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经办人表示:“自己努力了,但是要拿到全体住户同意签名,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

在受理群众的问题反映后,城中区政务服务中心联动城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详细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并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拿出解决方案,为群众办成这件事。

“除了确实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情况外,群众办事不成大部分还是流程机制上卡了壳,这是政务服务工作中的盲点。”城中区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邝虹说,群众办不成事的原因各不相同,诉求期待各异,一些问题比较特殊,在常规流程窗口会遇到归口难、受理难的情况,一处掉链子就难以推进。

为确保“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真正发挥作用,城中区专门出台了红头文件,对群众到窗口反映的问题,要求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而且有时限要求。对于条件简单、流程清晰的群众反映问题,须在3个工作日内回复;要素复杂、需要部门协调的,须在10个工作日内回复。

据了解,城中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启用至今,已接到3件群众反映问题,除上述属于政务服务范畴的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外,经办人员对另外两件信访事项也进行分流引导,并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

“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有助于了解我们的政务服务哪些行、哪些不行,能够促进政务服务不断自我整改、提升,同时这也是对老百姓的承诺,即‘民之所望,服务所向’。”城中区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郑杰表示。

据悉,下一步,柳州市计划在城中区经验的基础上,陆续在全市推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本报柳城讯 近日,柳城县六塘镇三界村刚刚建立的螺蛳养殖基地开始放苗,两个鱼塘面积共70亩,年底螺蛳产量估计可达3.5万公斤。发展螺蛳粉产业基地是三界村巩固脱贫成果的举措之一,柳城县相关部门给予政策补贴,村民们养殖

热情高涨。

柳城县乘着柳州螺蛳粉产业迅猛发展的春风,发挥农业基础优势和柳州市郊县区位优势,主动对接螺蛳粉产业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螺蛳、米粉、酸笋、豆角等原材料供应基地,为助力农民致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

有力支撑。

柳城县从2015年年初开始打造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基地,已建成古砦乡大米生产基地、马山镇托寸村米粉加工基地、东泉镇雷塘村豆角生产示范基地、沙埔镇古仁村竹笋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太平镇黄宜村稻田养螺示范基地等10余个基地,成为多家螺蛳粉加工企业、40多家经营螺蛳粉实体店的原材料供应商,部分基地被列入柳州市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基地。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带动,柳城县目前拥有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面积1.5万亩,豆角种植基地面积9000多亩,竹笋种植基地面积6000多亩,螺蛳养殖基地面积近千亩,全县500多户脱贫户参与生产,拓展了增收渠道。 (吴再丽)

买到心爱的花卉。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