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 粽子

20210611期来自:安徽科技报

海南·吕俊杰

在粽香弥漫的日子里,慢慢剥开往事,母亲包粽子的情景,还时常浮现在眼前。母亲煮的粽子很是香糯,那是端午的味道。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过端午节要吃粽子的习俗,我也很喜欢吃粽子,尤其是那种不放肉、不放盐的碱水粽是我的最爱,一天三餐以它为食都可以。正因为我爱吃,母亲为了解我的馋,练就了一手包粽子的绝活。

对于包粽子,首先要选料。粽叶是家乡土生土长的,端午前十天左右就开始采摘新鲜的粽叶,然后入锅蒸煮杀青再晾干,这样粽叶特有的清香就被完整地封存起来,等到用时放水中一浸泡就可以了。糯米是自家产的,母亲总是对其严加筛选,大都个头饱满、颗粒雪白均匀的,浸泡的时间不长不短,拿捏得不差分毫。

接下来就是配料,制作碱水粽看似简单,其实这里面学问很大,母亲通过多次摸索才得出配方,无论多少糯米,她调配出来的总是黄灿灿、香喷喷的。而邻居们调配出来的不是碱水少了没有香味,就是碱水放多了苦涩难以入口。后来母亲毫无保留地把自个儿的“独门秘方”传授给了左邻右舍。

再到包粽子,那确实没人能比得上母亲。从扯粽叶开始,到粽子的落地,不超过半分钟。我从小就喜欢看粽叶和绳草在母亲的手指间欢快有序地摆动,喜欢看母亲包粽子情形下的淡定与从容。母亲包粽子的速度并不影响粽子成形的质量。母亲包的粽子饱满、硬实,她总能把粽叶的容量发挥到极致,凭手感抓进一把糯米,不多也不少,仿佛经过精确计算一样。粽子四个角,有棱有角,端庄有型。有时候,邻居们来帮忙一起包粽子,一簸箕的粽子,我一眼就能认出哪些是母亲包的。

煮粽子也是很关键的一步,要把握好火候。那时乡下用的是大铁锅,烧的是柴火,整个过程需要不间断地添柴火,不能够停歇。同时还要注意锅中的水量。如果水放少了或者忘记添了,粽子就容易烧糊。大多数人都会在中途添五六次水,但每次锅盖一掀,那原始的粽香就飘走了一些。唯有母亲是不用中途添水的,一次到位,把粽香牢牢锁在锅里。到现在为止,我都不清楚粽子到底要煮多长时间。印象中,我晚上睡觉时母亲就开始煮,早上起来就有得吃了。母亲把煮粽时间总是把握得很好,把粽的香味和嚼劲煮到极致。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美味都是时间造就的,母亲用自己的坚持与守候,才使得粽子的美味完全释放。

我喜欢吃母亲包的粽子,这味,是从儿时就浸在心上的,不管漂泊多远,不管过去了多少年,端午的味道都会随粽叶在心间飘荡,不曾忘却。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