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注水师资﹄误人子弟

20210609期来自:安徽科技报

“选机构,看师资”,是不少家长挑选校外培训机构时信奉的准则。但媒体调查发现,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大、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等问题。

为招揽生源、吸引家长,部分培训机构套路百出。招生宣传册上都是“名师”,上课的却多是实习老师。没有名师就“硬造”名师,虚假包装教师头衔,精心编造教学简历。尤其在低幼培训领域,从新闻媒体曝光的情况看,在校大学生、房屋中介和4S店销售员培训半天都能“上岗教学”。这些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远未达到教师标准,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有的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无法释疑解惑,有的老师道德素质低下、行为习惯乖张,不仅带坏课堂风气,也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注水”老师多,与教育培训行业准入门槛低有关。教育培训行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优质师资供给远远跟不上快速爆发的师资需求。一些培训机构在录取老师方面十分随意,既不看专业是否对口,对教师资格证也没有硬性要求,只要应聘者普通话相对标准、有一定表达能力,经过简单上岗培训,就可以带班带课。据统计,我国超过40万的校外培训机构有将近800万名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的不足1/4。

培训机构随意“注水师资”,也暴露出监管缺位的问题。从2018年《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到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国家不断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管标准模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缺乏明确可靠的师资查证渠道,很多家长和学生甚至不知道机构老师的真实姓名,看不到老师的毕业证、荣誉证书,其高考分数、竞赛排名等信息也难以辨别真假,给了培训机构“注水”钻空子的机会。同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人员有限、专业度不够、经验不足,联合执法时,有关部门因职责不清而推诿扯皮,影响监管效果。加上惩戒力度较小,制约力不足,未能形成警示作用。

守住培训师资“水平底线”,亟需完善管理机制。一方面,完善培训机构师资管理制度,对从业教师实名备案注册,由第三方评估和审核教师资质水平,对临时聘任教师明确人数比例限制;另一方面,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制度,加强问责的制约力,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注水师资”形成有力震慑。 (韩小乔)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