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20210609期来自:安徽科技报

本报讯(高雅丽)6月5日,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京发布2020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入选的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分别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决策的我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研究,面向未来的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创建,黄金航道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协同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路径优化关键技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方法与应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管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边界层与对流层观测,发现“食用蔬菜和作物吸收微塑料的通道与机制”,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分区协同防控关键技术,新冠病毒气溶胶采集与监测研究。

据了解,2020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由两院院士和联合体成员单位推荐,由15位院士专家组成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今年是连续第二年开展此项评选。2020年度入选的进展内容涉及碳达峰和碳中和、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绿色GEP核算方法、新冠病毒监测等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反映了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在引领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鼓励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该联合体是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由环境、生态、气象、地理、农、林、土壤、地质、海洋、水利、可再生能源11家全国学会,生态环境领域知名企业,学术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协同创新组织,于2018年成立。生态环境部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担任首届主席。

路遥:用文学给予奋斗者精神力量

在线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户贫苦农家。父母供不起他上学,便把年幼的他过继给延川县的伯父为子。

那时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贫穷与饥饿是人们的普遍生存状态。读高小时,大伯家能给路遥最好的粮食就是菜糠团子。上初中时,乡亲们从救命的粮食里分出一升半碗,让他带去学校吃……

贫苦生活锤炼了路遥的精神品格。他曾写道:“正是这贫瘠的土地和土地一样贫瘠的父老乡亲们,已经交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陕北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也成为他一生书写的主题。

1973年路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他全身心投入文学的海洋,与他的“文学教父”柳青“相遇”。此后,一直如柳青一样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20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滚滚而来。写作者们在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的创作中奋勇探索。凭借小说《人生》声名大振的路遥,却在创作一部全景式反映1975年至1985年间中国社会变迁的史诗性小说。

“一般作者创作长篇,大体想明白故事框架后,就可能鸣锣开张了。但路遥却非常谨慎,他扎实而认真地做了近三年的准备工作。”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路遥传》作者梁向阳说。

路遥先给自己列了近百部中外长篇小说的书目,并认真读完其中的十之八九。为了准确把握历史进程,他翻阅了1975年到1985年间的《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延安报》和《榆林报》合订本,手指磨得生疼就用手掌继续翻。

1985年秋,路遥来到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开始了第一部分创作。

在1986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成时,路遥自信满满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各种文学创作思潮冲击下,被认为“过于陈旧”。

“面对接连的退稿通知,路遥依然清醒而坚定。”梁向阳说,他认为,生活和题材决定了创作手法,用其他手法写《平凡的世界》是不负责任的,“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

好在,书中那群经历苦难的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打动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编辑叶咏梅。在她的努力下,《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飞到全国亿万听众的耳畔,引发巨大的反响。据统计,当年的直接听众达三亿之多,读者来信达两千多封。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在致辞中说:“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造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6年高强度的创作,诞生这部百万余字的文学巨作,拖垮了路遥的身体。1992年11月17日,路遥在西安因病逝世。1995年11月17日,他逝世三周年后,骨灰被安葬在母校延安大学文汇山上。

斗转星移,人们对《平凡的世界》的喜爱、对路遥的敬意历久弥新。根据《平凡的世界》创作的广播剧、话剧、电视剧成为现象级作品,讲述路遥一生的书籍、话剧、纪录片、秦腔剧也广受欢迎。

“路遥通过《平凡的世界》展现出年轻人的拼搏奋进和勇于担当,这是渴望登上时代舞台的奋斗者共同的心声。因此它能跨越时空,给予人们精神力量。”评论家肖云儒说。 (新华社记者蔡馨逸)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