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延安致敬

20210602期来自:安徽科技报

安徽·芮海林

延安,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阳春三月,我们来到了宝塔山下,漫步延河岸边,寻找先辈们的足迹,瞻仰伟人的英容,圆了我心中的一个梦。

四月中旬的延安城,一场春雪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我们从下榻的宾馆驱车向城北出发,徐徐走过巍巍宝塔山下,行驶约二十分钟后,导游指着远远一处绿茵环抱的田园村落,那便是枣园。

枣园是原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村。春风里,枣园村的梨花开了,杏花开了,桃花

开了,丁香花开了,还有那沉静、娴雅、沁人心脾的枣花开了……小蜜蜂像忠实的信使,在花间飞舞,殷情地报告着春的消息。

六十多年前的金秋,这个农家院落,成了中共中央书记处的所在地。从此,枣园窑洞里不熄的灯光,便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象征。在近4个春秋里,枣园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指挥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4万万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在枣园故居,身着军装、年轻漂亮的讲解员指着保存完好的小礼堂、窑洞、瓦房和小型西洋建筑,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们默默地站在这里,向人们述说战火纷飞的故事。

枣园,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住进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身穿灰色粗布军装的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导游面带笑容地介绍,毛泽东操着浓厚的湘音,谈话风趣幽默,他喜欢抽香烟,吃红烧肉。他和战友们从1943年秋季到1947年春天,在这里度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枣园的灯光下,织就了经天纬地的民族大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

在枣园平坦宽阔的庭院,中央书记处礼堂点缀在绿林之中。黄墙青瓦,朴素大方,其风格迥异于当地的窑洞、瓦屋,是枣园里面最美丽的建筑。登上几级台阶,跨过礼堂的门槛,我们站在褪色的桔黄色的地板上,随着女讲解员的声音,面对眼前的图片、实景和实物,使我们仿佛回到了20世纪40年代,历史的烟云就飘荡在眼前。“当年,在这里,中央领导同志曾接待过前来拜年的群众秧歌队,举行过纺线比赛;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1945年8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彻夜开会,研究通过了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决定……”听着声情并茂的讲解,想象着这里彻夜不熄的灯火,毛泽东和战友们那诙谐幽默、谈笑风生的景象,一幕又一幕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还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出席了张思德烈士追悼大会,亲笔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

走出礼堂大门,登上一级一级的台阶,我们走进了山坡上一排排整洁的窑洞。

毛泽东旧居与张闻天、朱德旧居为邻,是一排依山而建的窑洞。窑洞前的一株丁香树飘送着沁人心脾的清香。讲解员说:“这株丁香树是毛主席亲手栽的,现在已高达4米多。”进入窑洞内,里面的简陋、朴素让人震惊:陈旧的沙发、桌椅、油灯、木床、砚台、笔墨等,伟人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论联合政府》、《关于重庆谈判》、《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等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献,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

“毛主席窗前一盏灯,春夏秋冬夜常明……”这首歌不仅唱出了警卫战士的真情实感,更唱出了全国人民的敬慕之情。有人说,宫殿里产生不了真理,延安窑洞里却有马列主义。确实如此,在中国革命在紧要关头,历史选择了延安,革命选择了延安。枣园窑洞不熄的灯火,成为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明灯……

在半个世纪之前的那些烽火岁月里,枣园窑洞里不熄的灯火,作为八路军的最高军事机关,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回忆这些故事,耐人寻味,感受着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党群情、军民情、父子情,谁能想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就象这晶莹朴素的雪花一样美丽!

走出延安那一刻,我热血沸腾,我是已有52年党龄的老党员了,转过身来,向着宝塔山深情地行了一个军礼!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