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莫旗登特科镇郭尼抗联纪念馆

20210603期来自:呼伦贝尔日报

— —

本报见习记者 蒋铁英

初夏时节的莫旗,阵雨酣畅来去,大地绿意渐浓。在登特科镇郭尼抗联纪念馆,讲解员动情地讲述着东北抗联战士在郭尼村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对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经济掠夺、精神奴化和军事镇压。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各阶层人民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等各种形式的抗日队伍殊死抵抗日军暴行。

讲解员告诉记者,1939年至1941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派遣抗联指战员三进呼伦贝尔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在莫旗、鄂伦春旗、阿荣旗等地对日军进行顽强抵抗。

“1941年7月末,为了开辟新的游击区,建立新的根据地,按照中共北满省委的指示,抗联三路军九支队31人在郭铁坚政委、曹玉魁参谋长的带领下来到莫旗郭尼村。由于消息泄露,抗联驻地被日本关东军包围。”讲解员说,“7月28日下午战斗打响,由于战事突然,战况激烈,郭铁坚政委、曹玉魁参谋长马上做出决定,组织火力进行突围,同时安排一部分战士掩护村民撤退。当时日军占领制高点,对下面突围的抗联战士进行扫射,战争十分惨烈。”

第一次冲锋时,在半山腰,郭铁坚政委和5名战士壮烈牺牲。第二次冲锋时4名战士阵亡,曹玉魁参谋长也为国捐躯。剩余的战士掩护伤员,由孙智远教导员带领,沿河边苇子塘向西撤退,郭尼村村民兰田芳老人把他们藏在了藏军洞内。

面对严峻的战争考验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抗联英雄们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高度的智慧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守护人民,保卫国家。

参观完郭尼抗联纪念馆,讲解员带记者来到东北抗联烈士纪念碑处。他告诉记者,东北抗联烈士纪念碑于上世纪90年代建成,尼尔基水库蓄水后,原碑建设地址处于消落区,库区水位升高时碑身周围被水淹没,且通往纪念碑的道路泥泞难行,影响了祭扫。在莫旗旗委、政府以及旗老促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纪念碑得以迁址重建,于2016年建成,占地总面积3000平方米,纪念碑四周环绕着绿化树带。碑通高13米,碑主体结构用红色钢板焊接而成,雕刻着抗联英雄事迹图像。碑座分两层,镶嵌大理石,四面均有台阶。纪念碑后侧是东北抗联事迹长廊,由大理石浮雕组成。距离纪念碑700米处是当年抗联英雄藏身地点(藏军洞)。

站在纪念碑下抬头仰望,红色的纪念碑庄严凝重,碑体从上到下用金字书写着“东北抗日联军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来到由大理石浮雕组成的东北抗联事迹长廊前,讲解员说,当时敌我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敌方出动主力部队42人,用的都是机枪等装备。而我方仅有31人,其中还有一部分战士在掩护老百姓撤退,战士们年龄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只有17岁。他们手里的武器只有手枪与步枪,而且经常食不果腹。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抗联英雄毫不畏惧,视死如归。

郭尼抗联纪念馆与东北抗联烈士纪念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缅怀英烈事迹、传承抗联精神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者百余次,参观人数达千余人。每年清明节、七一等重大节日,莫旗旗委、政府都会组织参观、祭扫活动。如今,革命先烈们追求的理想已成为现实,广大群众在一次次缅怀中凝聚起继续前行的力量。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