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资源禀赋扬长避短“以变取胜”

20210607期来自:安徽日报

完善体制机制

好风景能变出好“钱景”,是越来越多农民的共识。但如何“变”是门学问。

群峰竞秀,溪流潺潺,坐落在滁州市南谯区大柳镇的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被称为滁州乃至华东地区的“西双版纳”,景色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依托独特资源,森林公园附近的曲亭村这几年休闲农业搞得红红火火。“全村超过三分之一农户从事休闲农业,去年村集体收入50万元,跨入经济强村之列,村民收入在全镇也名列前茅。”大柳镇党委书记陈东健介绍。

为何这个村的产业能红火起来?陈东健认为主要是找准了优势,做出了特色。“依托皇甫山森林公园搞民宿和观光;金甲溪地势起伏,夏季水资源丰富,搞漂流就容易出彩;曲亭村是滁州贡菊原产地,因此村民搞观光带动销售;这里黄金梨远近闻名,依托1800多亩梨园搞梨花节和采摘节。这四个主要业态都形成了比较强的竞争力。”陈东健说。

同在大柳镇的横塘村,没有扎堆搞民宿,而是另辟蹊径,建设一个集农业采摘、餐饮、民宿、体育活动、科普教育、救援演练于一体的综合亲子农庄项目。“这是因为横塘村有华东地区唯一的原生态天然草场——大柳草场,面积

近日,在滁州市南谯区金甲溪森林漂流景区,游客们正在嬉戏玩耍。

本报通讯员 乔宣 摄

多亩,是其他地方不具备的资源优势。”陈东健表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村子掌握了“变”的技巧。去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超过1.6万家,综合营业收入650亿元,接待游客1.5亿人次,从业人员70万人,带动农户59.5万户增收。“‘变’的关键是清楚自己优势,在此基础上选定主打业态。”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秘书长李军认为,从目前做得好的村镇看,都在努力避开同质化,走个性化、差异化路线,扬长避短,壮大核心竞争力。

“一些投资人对当地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研究不深入,定位不准,盲目竞争,是经营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在做规划时,县里就强调要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局面。”肥东县农业农村局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马宜文告诉记者,比如在东部沿山区域,谋划依托景点古迹和森林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游憩带;在店中路交通沿线,依托大面积水生蔬菜,打造亲水、采摘体验农业;在石长路交通沿线,利用春季成片的油菜花田、秋季金色的稻田景观,构架休闲乡村游精品线路。

“一定不能盲目攀比,简单模仿。它搞蓝莓园我也搞蓝莓园,它建民宿我也建民宿,那样成功率不高。”李军建议,做业态规划时要创新思路,放宽视野,不要拘泥于采摘、民宿等个别领域,可以拓展“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特色内容,催生创意农业、民宿服务、农业科普等新业态。“像皖南的徽州民宿、艺术家村、乡村度假庄园与酒店、科技教育农业园、文化创意农业园、休闲农场、乡村营地、运动公园等,这些新业态有个性、有创意,经营效益就很可观。”李军说。

把村集体和村民“嵌入”产业链

随着产业壮大,越来越多社会资本“下乡”,这加快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也让人担心农民和村集体能分享到多少成果?

在横塘村,建设中的亲子农庄项目由滁州奇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但村集体也深度参与。“奇遇文旅提供全部资金,横塘村结合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以周冲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公共基础设施入股该项目,按照年运营情况分红。”陈东健算了一笔账:按这个模式,假如奇遇亲子农庄项目年收益100万元,横塘村就可以收益20万元,这20万元按照二八比例分配,村民平分16万元,横塘村集体收入4万元。

不少村干部反映,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要不菲投入、成熟的营销团队,这些恰恰是农村最缺乏的。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董仁泉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设置机制,既调动相关企业积极性,让它们有稳定盈利空间,也让村集体和村民深度参与,共同发展。

社会资本的引入,让一些体量比较大的项目得以落地实施,这些项目以三产切入,往往能带动一产和二产,反过来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在种养、加工、务工等各个环节带动农户。

“如果项目不能给村民带来收益,与村集体割裂,那么我们认为项目也无法持续发展。”谢平是奥瑞旗度假山庄的运营方负责人。山庄位于肥东县包公社区,2012年对外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山庄带动农户开展富硒鸡标准化生态养殖,带动农户102户,年均出笼土鸡30万只,土鸡蛋400万枚,农户不仅可以获得养殖收入,还能通过合作社进行二次分红,每户年增收3000元左右。“山庄能稳定运营10多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与村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谢平深有感触地说。

在巢湖,三瓜公社走得更远,这个项目与当地村庄有机融合,不仅为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而且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新农人入乡创业。

董仁泉介绍,三瓜小镇建设是对空心贫困村进行乡村修复,不拆房子不砍树,保持村庄肌理,对荒地、山地、林地进行复垦,对水系进行修复。将村庄和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家园乐园。通过电子商务打开当地农特产品大市场,带动农民加入合作社,利用“互联网+三农”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盘活了乡村资源,让乡村再次焕发出生命力。如今,三瓜公社小镇已入驻企业90家左右,吸纳就业2000人,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

“村集体和村民不能成为乡村旅游旁观者,要从发展中受益。”董仁泉建议,发展乡村旅游要立足农村,利用农业资源,与农民深度融合,要让农民作为主体参与运营。通过完善体制和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公司+村集体”“公司+协会”等模式,把村集体和村民“嵌入”产业链。

解决用地和资金“痛点”打造精品项目带动产业升级

南谯区靠近南京,被许多南京市民看作“后花园”,在节假日前来游玩。“南京是我们很重要的客源地,游客们对我们的风光、环境和特产都很喜欢,但也反映我们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服务水平也有欠缺。这都是我们下一步要提高的。”南谯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坦言。

记者采访发现,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普遍配套设施薄弱,一些乡村道路、饮水、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与苏浙一带相比,我省的休闲农业相对落后,业态不够丰富,品质不高,大部分只能提供采摘、农家菜等服务,住宿条件也满足不了中高端消费需求。”李军建议要加强规划提升和政策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中高端项目少,产业升级慢。业内人士表示这与“用地”和“融资”两个瓶颈问题息息相关。“一些重要项目建设受到土地使用政策限制,不能有效地开发、改造和升级,投资者不敢加大投入,应在坚持耕地红线前提下,更科学地调配建设用地指标。另一方面,由于融资渠道少,政府扶持资金不够,企业投入后劲也不足,多数农业休闲产业规模小、投入少、品位低。”马宜文反映。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园区)建设,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到2025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3亿人次。“下一步将着力引导休闲农业依规发展,转型升级。”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杨亚明表示,特别是针对用地和资金两个“痛点”,会积极协调努力破解用地难、用地贵问题。加强与银行合作,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杨亚明表示,我省还将继续结合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园区创建,不断完善休闲农业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规范经营管理,打造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机制好、农民富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带动产业升级。

题图:近日,位于滁州市南谯区大柳镇境内的大柳草场,碧绿的草地波澜起伏,一望无际。(资料图片)

8000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