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促振兴

20210607期来自:安徽日报

本报记者 柏松本报通讯员 熊文田

“小艾草、油牡丹、蝴蝶兰”香溢国内外;“大白鹅、大麻鸭、大闸蟹”跑进“长三角”。走进初夏的寿县,扶贫产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广阔市场,脱贫户成为产业工人,扶贫产品走向四面八方。特色种养业让沉寂千年的土地焕发勃勃生机。

过去五年,淮南市2.6万名干部奔赴脱贫一线,全市1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18%下降至0;1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寿县高质量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淮南市扶贫办负责人贾俊告诉记者,为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淮南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实行脱贫户走访日常化,通过“回头看”“回头帮”,让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做到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对每一户脱贫户“扶上马再送一程”。

来到田家庵区史院乡的产业扶贫基地,60多个蔬菜大棚一字排开,这里承载着275户脱贫户的致富梦想。如今,满棚的西瓜鲜甜可口,即将上市,稳稳的收获就是奔向小康生活的无限力量。

据了解,淮南市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出台了产业发展导则、特色种养业补贴办法,全市产业类项目占比达60%以上,近2万户脱贫户发展了自种自养,1.5万户脱贫户得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

“帮扶力量不撤,帮扶政策不变,帮扶力度不减。”淮南市在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增后劲、挖潜力,用过硬的作风、有力的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乡村振兴的脚步愈发坚实有力。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