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酵 苦夏的软糯甘甜

20210604期来自:安徽日报

本报记者 张理想

麦酵,又叫麦仁酒,皖北初夏的一种风味美食。单看“酵”字、“酒”字,已经可以猜到其酿制的独特过程。

在酿酒师看来,一切富含淀粉的谷物都可以酿酒。大米可以酿成腐酒或称米酒、醪糟,小麦则可以酿成麦酵、麦仁酒。在酿造的过程中,未完全发酵的谷物就变成了弥散酒香、软糯甘甜的特色小吃。

芒种节气前后,淮河流域的新麦丰收,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这是酿造麦酵的最好时节。

小麦磨去麸皮,在蒸笼上蒸熟,颗颗饱满的麦粒胀开了,露出白花花的肚子。蒸熟的小麦置于陶盆之中,晾至稍稍温手,把凉白开化开的酒曲洒在小麦上,充分拌匀。然后,将小麦在盆中铺平压整,中间挖出一个圆柱形的孔洞,陶盆上再覆盖透气的棉布,放在封闭的室内。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等待。

在酒曲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分解生成乙醇。渐渐的,陶盘中间的孔洞出现略显浑浊的酒液,淡淡的酒香飘散开来,小麦终于迎来自己的涅槃新生,变成风靡初夏的麦酵。较之大米,小麦的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因此麦粥、麦饭更有嚼劲,口感近乎粗粮,但经过发酵的麦粒则细腻软糯、甘甜可口。

布谷声声,池蛙和鸣,夏收夏种是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节,也是人们新尝“苦夏”的日子。烈日当空,树荫下、行道旁,农家老汉凭着一盆麦酵子、几瓶凉白开,便支起一个凉棚小摊。匆匆的行人停下脚步,要上一碗凉水化开的麦酵,甘甜入喉、清凉入肚,既解暑又解渴。皖北的乡下,收工的傍晚,或挑着担子、或蹬着三轮的商贩走进村中,一声声叫卖着“甜腐酒、麦酵子”,遇到带娃的妇人还特意提高声度,故意逗引正饿肚子的孩童。一碗甘醇入口,便平息了刺耳的哭闹,麦酵就是有这般魔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酿制美食工艺丰富了人们的味蕾。在甘肃兰州求学期间,我见当地人普遍爱吃一种用青稞酿造的风味小吃——“甜醅子”。醅,意思是没有过滤的酒。大概由于西北地区小麦播种迟、成熟晚、产量低,耐寒耐旱的青稞播种广泛、产量较高,因此变成备受青睐的酿造主角。随着兰州牛肉面馆开遍全国各地,甜醅子也从地方小吃逐渐变为四海皆宜的美食。

遗憾的是,相较于米酒、甜醅子等“酿造家族”的兄弟姐妹,麦酵更像一位安贫乐道的乡间隐者。作为扎根民间的特色小吃,麦酵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却不易在酒店、饭馆中觅到踪影,更没有搭上工业化的生产快车。期待越来越多走出家乡的淮河儿女,将麦酵带往五湖四海,让更多人一饱口福。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