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作证

20210528期来自:安徽日报

胡晓延

春天的江水,从冬日的枯瘦中,一天天变得丰盈起来,江面上穿梭往来的船只,满载货物,如离弦之箭,划开黄金水道的浪涛,驶向开放繁荣的商贸彼岸。

长江沿岸,怒放的油菜花,青绿的麦苗,金碧掩映,灼人眼目,将古老而年轻的母亲河装扮成了美丽的“俏娇娘”。汽车沿堤下道路逶迤而上,穿行于花海之间,极目远眺,那耸入云天的几座跨江电网塔架,巍然挺立,引领我走进长江北岸聚居人口最多、少数民族风格凸显的回民村落。

许是江面最为狭窄的缘故,八百里皖江的雷水之畔,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之说。不舍昼夜的滚滚长江,带走的是战争的硝烟,留给后人的是对“渡江战役回民突击队”那一幕幕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冲锋向前的追记与缅怀。

72年前,新中国诞生在即。时间定格在1949年4月21日17时,那是一个感天动地的雨后黄昏,于内湖操练多日的刘邓大军,在头戴白色圆帽的回民船工协力下,秘密地将隐蔽于沟塘和芦苇荡中的大小木船,划向长江北岸的沟口起渡点集结,等候渡江战役前指的一声令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就在渡江作战的前夜,一群平日里以捕鱼为生、熟稔水性的回民兄弟,被国民党军队强行收缴了船只,抓到对岸开挖战壕,修筑工事,吃尽了苦头。死里逃生后终于回到久别的亲人身边后,受到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感召。

春雨,淅淅沥沥;江滩,绿草如茵。88岁高龄的董玉发老人,仍身体健朗,作为渡江战役中唯一仍健在的回民船工,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心中感慨万千。那年,他还是个不满16岁的少年,怀着一腔热血,与127名回族兄弟一道,报名护送大军过江。因水性好、兄弟多,符合“打头阵”的条件,他被编入渡江战役突击队中的“敢死队”。少年挺直了腰板,大义凛然地站到了队伍里。

越是狭窄处,江水更湍急。南岸的东至吉阳山岭,悬崖陡峭,敌人居高临下重兵把守,占尽先机……董玉发和回民船工,岂能不懂生还渺茫之理?但终日劳作仍填不饱肚子,还被苛捐杂税重压,穷人的日子哪天才是个头?还不如拼他个日月换新天。少年的义举,完美地诠释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真谛。

董玉发与已过知命之年的老船工丁宪友,会同八名回族同胞,作为10条木船的舵手,载着40名划桨的解放军战士和10名船头上的机枪手,抖擞精神,冒着呼啸而来的炮火,最先发起冲锋。船至江心,两只“敢死队”木船均不幸中弹沉没,回民船工和解放军战士们壮烈牺牲,他与丁宪友英勇负伤。当董玉发强渡抢滩成功折返时,发现清澈的江水已被英烈们的鲜血染红。

渡江战役胜利后,三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粟裕等将领,分别为回民船工签发了“渡江船工光荣证”,对他们协助大军渡江作战表示感谢。二野五兵团授予他们 “回民突击队伊斯兰的英雄”光荣称号。

从此,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在董玉发老人的脑海中定格成为不灭的记忆。差点被弹片炸掉下巴的董老,谈起伟大的渡江战役,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一遍遍地为踏上这片热土接受党史军史教育的华夏儿女,深情地讲述渡江战役亲身经历。

长江奔流不息,往事并不如烟。前来瞻仰的群众,络绎不绝。渡江战役与红色基因,如影随行,已深深地植入了炎黄子孙的血脉。

1978年,当地政府在渡江战役中解放军官兵昼夜奋战开挖出的行船豁口处,修建起了沟口电灌站,解除了圩区人民饱受的水患之苦。在全国电力资源极度紧缺,通电条件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又从沟口电灌站架设起一条400伏照明线路,让回族同胞率先告别了祖祖辈辈点油灯的历史。这一切,渡江船工董玉发样样记得真切。

时光飞逝,渡江战役转瞬38年过去,同一个地点,同一段江面,新中国建设史上又一次的 “渡江战役”如期打响。一架“空中大力神”直升机,牵引缆绳,飞越长江天险,首开我国直升机放线先河。

那是1987年5月11日,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东方破晓,长江南北两岸拉起了长长的警戒线。“观战”的人群,透过晨曦的万道彩霞,举目环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宏伟壮观的图景。北岸181米和南岸156米的高塔,隔江对峙,直指苍穹。不算宽阔的江面,江水奔腾,百舸争流。南北岸的江堤上,成千上万的群众,争相目睹“空中大力神”的精彩演绎……

9点15分,江面封航,南来北往的船只,听从号令,靠岸停泊;两艘执行任务的快艇,游弋江面。10点整,直升机空中悬停,地面人员迅速完成牵引钢缆绳连接,直升机稍做停顿,便低速飞向南岸作牵引飞行。不一会儿,直升机飞至长江南岸高塔横担上方,将钢缆绳缓缓放入滑车,一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宣告着我国第一次直升机过江放线首战告捷。

机身下,那红色的警示灯不停地闪烁,像是在提醒人们,这次“渡江战役”非同寻常。

开放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阔胸襟,欢迎四海宾朋。长三角更是中华巨龙腾飞的引擎,守护葛洲坝送往上海的输电大动脉一路畅流,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从回民村参军入伍,已转业到城里的老党员姚克服,被派驻到家乡这片熟悉而亲切的红色热土上。一条小船、一架望远镜、一只电工包,是老姚的随身巡线标配。风里雨里,急流暗礁,老姚一回回涉险过关,从不退缩。18年不变的坚守,青丝染成了华发,直至因病去世。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09年,还是在同一个地点,同一段江面,又一条特高压线路,在初春的隆隆机声中破土。这条有着“向上”好听名字的线路,从千里迢迢的四川向家坝奔向上海的高电压等级线路,沿途穿越川、渝、湘、鄂、皖8省(市)境内的山川河流和高山大岭,为“西电东送”首开能源通道。滚滚大江,又一次见证了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

时隔两年,第三条锦屏到苏州的特高压线路,在紧锣密鼓中投运。又一条“西电东送”能源通道,在同一段江面飞越长江。回民兄弟再次慷慨地让出赖以耕作的土地,默默支援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伟大的渡江战役,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电力工业建设的伟大创举,保障了国家的能源供给,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富起来”;条条银线纵横驰骋,千里飞越,又为“强起来”的中国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大江作证。勤劳、善良、勇敢的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正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一个个人间奇迹。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