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人向写情深化,呈现当代审美

20210528期来自:安徽日报

在几代艺术家精心打造的红色戏剧谱系里,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回望中国共产党人直面刀光剑影,铸造革命初心,往往被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动的舞台形象而深深打动,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这正是红色题材戏剧的魅力。那么,当下的创作者如何把握这无比丰富的素材,并进行创新性的审美表达?

上海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近年来口碑上乘的佳作之一。该剧以上海地下工作者,我党秘密电台情报人员李白烈士为原型而创作。迄今为止,这部舞剧已经上演了230多场,在38座城市进行演出,好评如潮。观众们不陌生,早在20世纪 0年代就有《永不消逝的电波》同名电影,为什么这部同名舞剧能“出圈”?刘明厚认为主创人员站在了现代人的审美立场,通过创新性的审美表达,形成了这部剧独特的艺术品位。这部舞剧多媒体运用是极富表现力的,但它在全剧中并不与演员“抢戏”,而是恰到好处地辅助剧情、辅助角色刻画,为丰富舞台的叙事语汇、舞剧风格和演出样式服务。“在《永不消逝的电波》里,剧组主创人员追求一种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舞台呈现,这部反映谍战故事的舞剧,提升了观众的辨识度。在提升舞剧的文化和思想内涵承载的同时,剧目还让当代观众和革命先烈共情共鸣。”刘明厚说。

杜建华认为,借助名著、经典进行改编,也是戏曲艺术普及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另外就是对于经典桥段、场景进行全新表达,表达的是我们编剧、导演、舞台的审美取向,追寻的是当下观众审美心理的满足。叙述故事要从写人向写情深化,这是当下红色剧目发展的一种现实取向,也是不断增强戏曲艺术感染力共情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