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貌

合芜蚌:

创新发展领头雁

20210526期来自:安徽日报

本报记者 汪永安

北京有个中关村,安徽有个“合芜蚌”。自从2008年10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决策以来,合芜蚌便成为引领安徽自主创新、加速崛起的重要引擎。

200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科技部牵头的部际协调小组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工作,合芜蚌试验区进入国家推进层面。2011年7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合芜蚌试验区参照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在激励机制上先行先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201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确立我省依托合肥、芜湖、蚌埠开展先行先试,合芜蚌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2016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合肥、芜湖和蚌埠国家高新区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20年,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5.2%和13.8%,分别占全省的48%和48.4%;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50.56亿元,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62.29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74.8%和49.7%;全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1167件,截至2020年底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5720件;合肥、芜湖、蚌埠高新区在最新的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分别居第10位、40位和51位。示范区贡献了全省四成以上GDP和财政收入、五成以上的科技成果以及六成以上的进出口,在全省经济社

会发展中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致力于打造原始创新“强磁场”,合芜蚌示范区涌现出一批新成果、新技术、新突破。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自主研发投产的动态随机存储芯片在全国率先面世;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正式发布;一款高性能77GHz毫米波芯片及模组,刷新了当前全球毫米波封装天线最远探测距离的新纪录;0.12mm世界最薄玻璃、全国首块自主研制的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下线;“嫦娥钢”保障“天问一号”在火星安全着陆;为北斗导航系统提供3000多套部件产品;为高分七号卫星提供高性能阻尼器等关键部件……示范区关键领域的创新

正在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迈进!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发展领跑一路。去年以来,在全球疫情蔓延、供应链受阻困境下,合肥京东方却跑出了不俗的成绩——3条高世代线满产满销,液晶屏行销全球,为世界“显示”美好生活。近年来,合芜蚌示范区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医疗大健康、工业互联网、装备制造等高端前沿行业,以“新基建”支撑新动能,在做好原始创新的同时,示范区引领高校和科研机构“沿途下蛋”,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明显提升,诞生了一批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皖仪科技、科大国盾、科威尔电源、会通新材料、通源环境、大地熊新材料、江航装备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