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均论英雄”带来了什么

20210521期来自:安徽日报

继续深化改革试点,把亩均效益评价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上接1版)在该公司总务部经理王书琴的手中,有一份2020年度项目申报跟踪表,去年共有22个项目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奖励。“能获得这么多奖补,与被评为A类企业息息相关。比如某个项目共有5家企业参评,那么A类企业就是金字招牌、是个加分项,有更高几率获得项目。”王书琴说。

“2017年,我们在原有废弃厂房的基础上做了改造后,进行投产。这几年企业发展很不错。2019年公司亩均税收达到462万元,被评为A类企业。”伴随着香气扑鼻的作料味,颐海食品公司负责人曹彦军边走边说,“为了进一步提高亩均产值,我们正在改造新的生产线,生产效率可以提高一倍。”

2019年8月,马鞍山市完成首轮1948户企业亩均效益评价;2020年9月,以工业企业全覆盖为目标,完成第二轮3394户企业亩均效益评价。“一方面,我们对工业企业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比如,对A类、B类、C类企业,分别按照110%、85%、50%享受市级政策,D类企业不享受;另一方面,对D类企业实施供水、供气、供电、污水排放等资源要素差别化供给,提高D类企业占用公共资源的成本,倒逼D类企业转型退出。”马鞍山市经信局综合法规科科长赵文翔说。

以“正向激励+反向推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提速,研发投入高、技术创新强、运行效率高的优质企业,会得到最优待遇,赢得更好发展;相反,那些粗放型落后企业,压力会越来越大。迈入“亩产论英雄”时代,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亩均效益”,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现在接触一个项目,第一反应就是估算下它的投资强度和单位效益。”在马鞍山采访期间,不管是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在慈湖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负责人都不约而同这样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质量效益为标准的“亩均标尺”,正成为引领马鞍山经济转型升级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亩均效益评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马鞍山市市长袁方总结,通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重要的思想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进一步坚定了新发展定位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20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考察调研,对马鞍山提出了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以亩均效益评价倒逼生态转型、产业转型,正是马鞍山落实新发展定位的生动实践。

以“亩均论英雄”,扶优扶强,促进优胜劣汰,真正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让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先进产能腾挪空间,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赵兴胜介绍,去年马鞍山市GDP增长4.2%、居全省第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居全省第6,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2.6%、居全省第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6%、居全省第4。

“城市更漂亮,空气更清新,河水也更干净了!”今天马鞍山人的这种切身体会,显示随着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质量也随之提升。结合亩均效益评价,马鞍山市严格环保执法,推进环保整改,促进企业加大环保投入。“2020年马鞍山全市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5,优良天数增加65天,35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5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赵兴胜介绍。

企业是发展理念和思路的最终实践者。参与亩均效益评价的企业怎么看?企业家会不会有压力?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这种评价体系对我们非常友好。”谢勇说。“它本质上与我们的发展理念一致,对企业也是促进。”曹彦军表示。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是高成长性、高效益型,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对这个评价体系越是欢迎和看重。

“评价的同时强化评价结果运用,精准做好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赵兴胜说。2020年,马鞍山市“四送一服”考核评价高居全省第2,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主攻‘亩均效益’,今年将倒逼退出低效企业150家以上,低效用地4000亩以上。”张岳峰表示。按规划,“十四五”期间,马鞍山市将继续深入实施这项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加大倒逼力度,联动结果运用,确保全市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8%,努力走出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