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以“亩均效益评价”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优胜劣汰,推动高质量发展——

“亩均论英雄”带来了什么

20210521期来自:安徽日报

从“数量论英雄”到“亩均论英雄”,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史力 何珂 贾克帅

企业规模大就是优等生?厂房面积大就是效益高?纳税大户定受青睐?“亩均论英雄”的工业企业绩效评价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在马鞍山市,工业企业的好坏不再由规模等指标简单判定,而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用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强化亩均产出与效益,将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亩均”加创新,寸土生寸金。

5月20日,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眼前的东科公司占地仅4亩多,大楼才4层,去年营业额竟高达2.5亿元。“企业发展壮大的背后,离不开市里围绕亩均效益评价实施的系列政策举措。”公司董事长谢勇说,2019年综合测评为A类企业,获得不少资金、项目、荣誉等方面的支持。

什么是“亩均效益评价”?

马鞍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赵兴胜介绍,2018年底,在学习借鉴江苏、浙江等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市里启动改革试点,以集约用地、节能降耗减排等为目标,以“亩均税收”为重点,以智能、绿色、品牌、研发等反映企业综合素质的指标为加分项,对企业实施综合评价,强化结果运用,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2017年刚来马鞍山的时候没有合适的土地,我们就选择在产业园内进行孵化,现在企业发展越来越好,我们也成功获得开发区内的53亩建设用地。”让谢勇颇为满意的这个地块,是政府前不久刚刚盘活收回的。

“这个地块此前属于另外一家企业,但项目进展一度停滞。通过‘亩均效益评价’的倒逼,地块成功收回。”马鞍山经开区经贸局副局长王洁说。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蜂巢能源兼并收购基本停产的新能源电池企业,在250亩地上重新投产发展;皖丰车业资产收购当地一家金属材料公司,让“低效地”变成了“高产田”……

“腾笼换鸟”的背后,折射出“亩均论英雄”发展新逻辑。去年全市共150户低效企业转型或退出,规上工业企业平均亩均税收较上年增长超一成。

“高质量发展如何体现?落实到企业和县区园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树立亩均效益理念,突出企业占用资源的贡献率。”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表示,谁纳税多、亩均产出高、贡献大,我们就支持谁,使政府的支持力度和企业利用资源的贡献程度相匹配,支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正向激励+反向推动”,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提速

700亩,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物以稀为贵,土地也是如此。在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能使用的工业用地指标仅有700亩。

“马鞍山是一座滨江工业城市,工业占经济总量的41.5%,同时也是资源型城市,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和能源消耗等瓶颈日益显现。”赵兴胜坦言,土地已成为制约发展最突出的瓶颈问题。而部分企业在土地使用上仍存在“宽打宽算”现象,一些企业在投资经营时,只算土地征用的“买卖账”,很少关心工业用地的亩均“产出账”,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都相对较低。继续延续“摊大饼”式的粗放增长方式,资源要素将难以支撑。

如何加快转型步伐,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质量发展?马鞍山向发达地区看齐,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建立起“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激励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行走在安徽圣诺贝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的园区内,废水、废气的处理装置格外醒目。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