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帆出海

20210610期来自:天津日报

赵汉臣

天津卫有七十二沽之称,这些沽皆因水而得名。咸水沽曾经是天津卫最重要的水旱码头,以及造船捻船基地。

如今咸水沽的海河故道沿线,五十多年前还是樯桅林立船来船往的码头。小时候,我小伙伴的父亲在船上工作,有一次,我们到码头边玩,他带着我踩着颤悠悠的小跳板来到船上,觉得一切都好新鲜。那时候的船都属于国有,一般人是上不了船的,我能上去觉得心里美滋滋的。

在我印象中,船好像前后分布着四个小货仓,中间矗立着一棵高大笔直的桅杆,桅杆下叠放着一堆白帆,有船工在那里整理着一层一层的帆布。船上弥漫着一股桐油的刺鼻味道,听船工师傅说,桐油刷在船上浸入木头里,是为了防止水对木船的腐蚀。船尾的甲板上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孔道,顺着木梯下去,里面是一个小房子,还有一张床,原来在船上还有可以睡觉的房间!船尾的甲板上有一个火炉子,是做饭用的。小伙伴告诉我,他有时也在船上吃饭、睡觉,听得我好羡慕。

码头上还看到了四五条载着数百名解放军战士的大船,军容整齐,气宇轩昂,大约是去执行什么特殊任务。不时还在指导员的带领下,唱起雄壮的军歌,歌声嘹亮。

我和船算是有着不解之缘,从学校毕业分配到远洋船上工作,娶了当时船运队领导的女儿为妻。谈恋爱的时候听她说她的曾祖父、祖父过去都是咸水沽的大船户,新中国成立前家里有三条内河运输的对槽船。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与另外几家船户成立了津南区船运队。我岳父当时还担任了新成立的船运队队长。

听岳父讲,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家自己有三条跑运输的木船,他从小就在船上,对木船的各方面都很熟悉,解放天津的时候,他和他家的船就在解放桥下面。有炮弹就落在离船不远的地方,他说没害怕过,也算是经历了战火的人。

以后到孩子姥姥家时,经常和他们谈起船上的工作,岳父也经常谈起他在船运队的一些往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驾着木船出海的那些惊心动魄的经历。

1973年秋,岳父和一个冯姓船工,驾驶着一付对槽船出海。所谓的对槽船就是把两个船尾都是上下九十度横切面的单体船,连接绑对到一起,用木杆绳索和销子固定,比原来单体船长度增加一倍。这样组合的船长度25米宽6米,装载货物30吨左右。对槽船只能在天津市的内河做运输行驶,不能出海远航。对槽船在行驶中遇到逆风逆水的时候还要撑篙,或是派人到河岸上拉纤绳才能前行。

当时为了多给单位赚取利润,他们决定把船驶到唐山一带装货。胆小的人都噤若寒蝉,我岳父挑选了一个胆大且熟练船上各方面技术的冯大哥一起去。出发前做足了准备工作,封闭船舱,绑扎牢固两个船体,仔细检查船帆,并且准备了一周的干粮淡水。三国时诸葛亮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们这是只等西风,扬帆出海。因为船去唐山要从咸水沽沿着海河向东,西风就是顺风,向东一直到东大沽船闸。

那天,岳父他们驾着木船来到了东沽船闸,看守船闸的人看见这么小的木船要出海觉得很奇怪。谁都知道,从海河出了船闸可就到了海上,这么小的船能行吗?闸门管理人员有些不解,看过了单位的介绍信,带着将信将疑地目光,磨磨蹭蹭好半天才打开了船闸。当时刮着西风,风力三四级,海面上可以见到白色浪花。他们扯起船帆,借着风势驶向了大海。

小船在海里左右摇摆,上下颠簸,海浪就像成心试试他们胆量似的把船举起又放下。一辈子没有晕过船的冯大哥开始晕船了,头晕目胀,呕吐不止。就这样还要不停地调整船帆的角度,冯大哥有些吃不消了,胆怯地对我岳父说:“不行咱回去吧!”我岳父对冯大哥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勇往直前!有我在你别怕”。这时,一个海浪打到船舷上,对槽船连接处的绳索松了,随着海浪的起伏,船中间上下交错着。如果绳索断开那船就成了两截,后果不堪设想。发现这种情况后,两人立马奋不顾身前来绑扎固定。当时的船上没有钢丝绳,只有麻绳。麻绳用海水一打变硬,操作的时候很是费力。还有海水打上来,秋天的海水打到身上冰凉刺骨,他们也顾不得了。就这样,经过两人齐心合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绑扎牢固了。对槽船安全无恙,两个人悬着的心算放下了一半。

俗话说,船行八面风。不管海上风向如何变换,对槽船始终摇摇晃晃地向着唐山行进。天水相连,就连海鸥看到这样小的木船也觉得新鲜,围着小帆船飞着,鸣叫着,好像是在说:注意、注意!过往行驶的大海船也远远的离开,生怕带起来的波浪,会把小帆船打翻。

岳父始终掌着舵,小帆船上的舵可不像机械大海船的舵轻松好掌握,需要双手抓着长长的舵杆,费力地左右调整着,有时还需要绳索来牵引固定在一个舵角。船上也没有罗盘,没有海图,即使这样,他们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娴熟的航海技术,经过一天的航程,生生地把船驶到了目的地唐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眼中,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

我在远洋船上工作时时常想起岳父讲的故事,想起那条沽帆出海的小木船,想起魂牵梦绕的家乡。家乡的沽帆,沽帆出海,多么让人值得记忆的往事啊!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