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本报记者沿海采访见闻

20210609期来自:天津日报

给海洋送去“新朋友”

— —

本报讯(记者陈璠)昨天,是第13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4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活动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记者采访市规划资源局海洋日主题活动来到渤海湾,参加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登上海监船,感受海监维权力量,记录下我市在海岸线保护利用、海洋经济发展、渤海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成效。

昨天早上9时30分,记者来到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南港码头,跟随工作人员登上承担此次增殖放流任务的海巡02003船。海巡船向东缓缓驶入渤海湾,经过半个多小时航行,到达预定海域。10时40分左右,放流活动开始。“一、二、三,放!”随着一声令下,一袋袋混合在稻壳和冰块中的螃蟹苗和对虾苗被分批投入海中,溅起层层浪花,一只只小虾、小蟹自由畅快游进大海。

“这次投放的虾苗、蟹苗都是滨海新区自己培育的优良品种,成活率比较高,有利于增加渤海湾水生生物族群数量,恢复生物多样性。现在已经进入休渔期,这些虾蟹苗经过三个月生长后,到今年休渔期结束就可以捕捞了。”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此次增殖放流活动共向渤海湾投放了中国对虾5000万尾、梭子蟹175公斤。“这是南港工业区举办的第4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近年来,南港工业区持续开展生态修复,高标准编制生态评估和生态修复方案。”泰达南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立津告诉记者,“此次增殖放流活动,是落实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科学评价和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恢复海洋渔业资

源,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红领巾”登上海监船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