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区共享文明成果

20210608期来自:天津日报

麦香忆

让党旗高高飘扬

罗春森

— —

马洪星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0年

100年的岁月100年的沧桑

100年的奋进100年的辉煌

她带领我们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从战争到和平

从黑暗到黎明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伟大的党始终让党旗高高飘扬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征程中

始终不忘为人民的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定理想信念严格组织纪律

战胜艰难险阻接受任何挑战

光荣的党始终让党旗高高飘扬从南湖的红船到井冈山的烽火

从遵义会议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红色延安到革命圣地西柏坡

从开国大典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从改革开放到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

实现了一个个伟大飞跃完成了一个个伟大创举

树立了一个个伟大丰碑奠定了一个个伟大基石

党建更严格国家更强大

人民更幸福朋友遍天下

正确的党始终让党旗高高飘扬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

我说的麦香不是麦面的香,而是麦子成熟被割倒后,麦地里散发出那种带有特殊气味的浓浓麦土香。因为,这种麦香里有着人生与经历的味道在其中。

太阳永远是随着季节的变换早出晚归。这天,我比太阳起得早,伴着朝露在郊外散步。麦季清风习习,微缕吐馨地带着暖意,我没有目的地走出县城,看到的是一派夏日的乡村景象。这里,成熟的麦子已经收割完毕,留下的则是满目齐刷刷的麦茬儿和多少年都未曾闻过的麦香,令我心生感慨。当然还不光是这些,更令我眼前为之一亮的是看到不远处有几位年近古稀老太太在地里一字排开,蹲在田垄间一根根地捡拾着被收割机遗漏的麦穗儿。她们每往前挪动一步,高高麦茬儿都被她们压低。

她们头戴麦秸编成的旧草帽,上身穿有颜色不同的长袖旧衣,下身却是同一色的劳动布旧裤,每人脚上穿的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绿色高腰球鞋。每当她们手中拾满麦穗时,像是过去生产队时期用镰刀割麦子打腰儿捆个子一样,先抽出两根长麦秸捆好手中麦穗儿,然后往身后轻轻一放继续去拾,湿润的空气中伴着她们开心的笑。

如今见到拾麦人很是新奇,像是浮生若梦。因为,拾麦场景在我脑中像是遥远的年代了。今天,一见她们这种装束从事这种活动,真是让我感到百感交集……

她们的拾麦,让我看到那勤俭节约、惜粮如金、不浪费一粒粮食的美德,更让我断定了她们都是在艰苦年代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在这个丰衣足食社会背景下,我猜想她们家中并不缺少大米、白面,更不缺少现代衣装。感到她们来地里拾麦穗儿,一是散心,二是怀旧,更是想保持这种农民尚有的可贵精神。因为,当年我就是生产队的社员,也曾汗流浃背、腰酸背疼、满手是泡地割过麦子,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切身的生活体会。

我虽多年脱离农村,但脑海中对麦收场景确实有着难以忘记的体验和经历。几十年虽然过去,麦收并未在脑海中淡忘,今遇拾麦人,犹新的记忆如是昨天。今晨,面对几位年迈的捡麦者,在对她们深感敬意的同时,更勾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

我小时候还是生产队时期,自己在尚未成年时也到地里拾过麦子。不过,那时的麦田是大片大片的,十几亩、几十亩连在一起。每到春暖时节,绿绿的麦苗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极具诗情画意。每当春风拂过,那富有生机的麦浪恰似绸缎般在大地起伏着,展现着春光下的美好画卷。

碧绿的麦田是春的造化,是春的梦痕,是农民丰收的希望。我童年的记忆,多少欢乐发生在麦田里,多少不可忘怀的事发生在麦垄间,这可能就是难以忘记的家乡记忆与牵挂了,所以说家乡难忘。

“立夏”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到来。这个时节,也是麦苗经历了谷雨怀胎后进入了含香吐穗初露锋芒的麦熟期。农民有句谚语说:“立夏麦龇牙”。说明,立夏时节更是麦子在夏季里开花、灌浆、成熟的关键时期。

接踵而至的是干风四起、烈日炎炎的芒种。随着芒种的临近,农民也做好收割小麦的准备,耙场、轧场必不可少。这时节可是夜宵苦短日早升的时候,早晨四点左右天亮了,晚上八点多钟才算日落天黑。

那时,每逢麦收生产队的社员都吃大锅饭,也叫“吃伙饭”。为什么要吃伙饭?目的就是为了集合全体社员趁着凉爽潮湿赶早下地突击割麦子。天蒙蒙亮时,队长就在生产队院里敲响了集合的“钟”。所谓的“钟”,只不过是挂在树杈上的一块废旧铁板,一敲就是“集合令”,大伙都能听得到。

让社员到生产队里吃伙饭,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计划的。麦收临近,生产队长就提前算出多少亩麦子,需要社员割几天,然后和会计算出需要多少斤粮食等等,一项项准备好,然后让几个女社员从仓库运出麦子,洗净晒干去磨面,供大伙共享。

茫茫麦海到了金黄的时候,也就开始收割了。麦子开始收割时是不允许闲杂人到地里拾麦穗的,各个路口都有专人把守做保卫,熟称“护夏”。无论是外村还是本村人,凡是见有拾麦子都被扣下,可称是铁面无私。有些人骂他们是铁石心肠,还说麦子不让拾烂在地里生芽白白糟蹋了。实际,并不是不让人拾麦子,而是要等到地里的麦子全部收割完拉到场里才行,目的是防止有人趁机偷麦子,其实也是当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我当时刚刚10岁出头,和几个同龄的伙伴根本就不在乎那些“护夏”的保卫。不等麦收开放就到地里去拾麦穗,但也不敢光明正大地去地里拾,几个人准备好筐子、镰刀装作去地里打猪草,避开看道口的人,像打游击一样,到远离村庄已经收割完的麦田里去拾麦子,拾麦前要先把筐子藏到别处,然后才在回来拾麦子,这样做是一旦被“护夏”的人员发现,可以随时就跑。

由于麦田间有很多条田沟,沟边栽种着茂密的紫穗槐,如果从天上俯视田间,让紫穂槐儿隔出的块块绿、黄相间的方田显而易见,有着醒目的园田景色。收割后的麦田里遗落的麦子很多。因为,我们是偷着拾麦子,提着心边拾麦穗边用两眼不停地观看四方,一旦发现有护麦人靠近,我们撒腿就跑。所以,我们拾麦子不捆把儿,而是抱在怀里,随时做着跑的准备,如果没有被发现,就把麦穗儿剪下来放到筐子里盖上猪草,背回家,搓成粒,晒干,攒多了,可以吃上一顿白面馒头……

岁月逼我长大成人,几年后我从拾麦娃成了村里的一名正式社员,从春季浇麦、割麦开始,到秋季砍高粱、擗玉米、割大豆,我不光干过农活,还以整壮劳力的身份推小车挖过海河,抬大筐改土治碱。几十年魂牵梦绕,而今再次见到拾麦的老人,怎么不让我百转回肠思绪万千。

走近几位拾麦的大姐,从她们的言谈和气质便得知,她们和我对这麦香以不同的身世存蓄一份共同的情感。在我拾麦的那年,她们作为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就来到我们这的农村地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在当年她们也是听着生产队长那“钟”声,和社员们一起“吃伙饭”,一起突击抢收小麦,一起推小车挖海河、抬大筐改土治碱。如今,她们寻梦而来,在曾经奉献青春、锻炼成长的这块土地上,伏下身子重新亲近这块泥土,以休闲的方式捡拾收割后的麦田遗漏的麦穗,同样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刘存发

王一丁 作

的前程。父亲冒着政治风险,主持正义,客观公正地为其确定了家庭成分,不仅使这一家庭及时摆脱了政治上的歧视,而且也避免了以后出现政治影响的后患。其家人不但感谢父亲,而且更加感激党的恩情。而后家庭顺畅发展,事业有成,还培养出一名高级领导干部,一家人积极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三)

父亲在村任职40多年,一直注重廉洁自律,不谋私利,用他的口头语说是“最腻味吃村嚼户”。前期从事会计财务工作,经管的钱财千千万,但始终不沾分文,账目一清二楚,分厘不差。尤其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管村上粮食粮票,却不沾一粒粮食和一两粮票,全家人和村民们一样忍饥挨饿度荒年,家人饿得出现浮肿。后来担任党支部书记,依然在工作和生活中一直保持清廉。大到管控全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不搞生产队“瞒产私分”;小到自己从来不乱花一分公款。办公用品专买最廉价实用的,笔记本买不带塑料皮的,圆珠笔买不带彩图的,去党校培训只买最便宜的饭菜,外出为集体办事去亲戚和儿女家吃饭,回村不领出差补助款。有人说他“心太实”

魏宗宽

“抠门儿”,但他一笑了之。而大多数村民则说他是“正经本分”书记。

他让村里人更为佩服的还有“当干部认头吃亏”的精神。他常对家人说:“当村干部不能光想自己顺气占便宜,应该首先让群众过得去,这样当着才硬气”,以此教育家人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他当党支部书记,却让当时的生产队给他每天记半劳力的工分,整劳力10分,他只要9分。人们过意不去,都说:“您老是老革命、老党员、老书记,又为村上这么操心费力,凭资历论贡献,应该是第一个拿整劳力10分工的人。”父亲则笑笑说:“当干部和一般社员干农活是一样的,都是力所能及,应该同等拿工分。我当支部书记操心受累是应该的,不是特殊资本。我年纪大点了,不能和年轻小伙子挣一样的工分,拿9分工我才觉得心安理得。”父亲就是这样,以共产党员的情怀,平民百姓的心态,不居功自傲,甘于奉献,乐于吃亏的精神,赢得了民心和群众的拥护,展现着党员基层干部的风范。

父亲终生信仰共产主义,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他还教育引导家人听党的话,跟党走,在家人中培养出16名共产党员,有8名处级干部。大家都学着老人家的样子为人处事干工作。

父亲深深地爱恋着郑庄这块多情的土地和朴实的村民,临终不忘自己的党员风范,深情地教育家人传承好党风家风。弥留之际留下了“我是党员,火化轻身,丧事从简”的遗嘱,表达着保持党员本色,不给组织和家人添麻烦的心愿,悄然离世。

父亲的逝去,我们全家万分悲痛。而当我们清理父亲的遗物时,更加平添了感念激动的悲痛。父亲遗物中,,竟然珍藏着自己的一份入党申请书、多份任党支部书记时的思想工作总结汇报材料、多本学习政治理论笔记、数十本工作日记、数十套会计财务账簿,还有几百本政治业务书籍及资料等。这些凝聚老人家一生心血结晶的珍贵文字资料和书籍,分明承载着父亲秉持党的优良作风和优良家风有机结合的深刻内涵,也是一位平凡而忠贞的农村党员干部平生精神世界的真实记忆。

睹物思人,我们更加感念父亲。全家人深刻意识到:父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作为优良家风传承下去,将会福泽后人文明继世,裨益久远。于是,全家人共同商定,把父亲遗留下来的祖传三间平房小院,做了一下整修装饰和布置,建立了一个家庭展览馆,将父亲平生珍爱遗存下来的文字资料和用品予以珍藏和展示,作为对他老人家的深切缅怀祭典,更作为对父亲共产党员本色家风的赓续传承。

“小气”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