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远古瑰宝面向未来的通路

20210608期来自:天津日报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四世纪,已经历了将近1700年的历程,它有着灿烂的昨天,今天敦煌研究院也是我国最早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单位之一,“敦煌儿女”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去找寻一条让远古的瑰宝面向未来的通路。

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40年、敦煌研究院保护部部长吴健介绍了这些年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方面走过的历程: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风化、环境、人为等因素,造成了敦煌莫高窟文物本身的一些病害,文物本体是比较脆弱的,每天都在被影响着,那么到底这个国宝能保持多久呢?我们拿出一张法国人伯希和1908年到敦煌去拍摄的照片,跟现在全新的彩色照片同样的位置去对比,会发现这100年来敦煌壁画褪色得非常严重,甚至有些地方都脱落了,再找不回来了。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锦诗先生首次提出来,想通过一些方法来把这个濒临危机的敦煌壁画文物进行保护。那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保存敦煌壁画信息。当时,樊先生在北京中关村参观一家高科技公司,发现了计算机有这样的一个功能,于是,在她的倡导下,敦煌研究院就开始了“如何用计算机保存壁画形象”这么一个探索性的课题研究,应该说在国内同行业当中起步比较早。1998年,敦煌研究院应美国西北大学的邀请,在美国梅隆基金会支持之下,我们到美国跟美国西北大学的专家们一起来论证,如何用摄影摄像采集加图像图形学的技术来做壁画数字化覆盖采集。这个项目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支持,1999年,敦煌研究院就开始这个项目的探索,在当时那个历史背景下,我们能做这样大量的基础工作,为后面的数字化工作迈出了非常坚实的第一步,是一种尝试。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数字化工作室没有停滞。此后,随着设备和技术的进步,敦煌研究院自己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提高了数字化图像采集的分辨率,加强了人才培养,拓宽了合作领域。从2006年开始,我们全面开始了数字化合作,不仅是壁画数字化,研究院已经开始了对于文物的空间、彩塑、遗址环境等数字化。

简单讲,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工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999年至2006年的发展期,主要是寻求一种适合于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的方法,同时去研发适合于它的设备,培养人才队伍。

从2006年至2014年,是成熟期,我们的技术在不断成熟,我们的分辨率从过去的75DPI到300DPI,甚至是600DPI。为满足文物复原的需求,不仅仅拿到屏幕上去演示,而是可以满足实物复原,甚至放大复原。同时,我们也加大了文物数字化的推广力度,不只是给敦煌莫高窟做数字化,还辐射到我们国内的很多文化遗产,比如新疆的龟兹石窟、河北的曲阳北岳庙、山东的岱庙、山西的永乐宫等。敦煌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