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奋斗路,矢志新征程

20210603期来自:天津日报

—北辰区解放初期奋斗历程回顾(七)

五、明确方向,确定重点,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各项事业共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明确方向,确定重点,狠抓落实,收到经济工作与社会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1)农业科技以发展粮食生产为重点,开发、引进、推广新技术。解放前,北辰区农民种粮袭用原始耕作方式,生产力非常低下,1948年粮食亩产只有20.5公斤,人均8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倡导农民科学种田,并在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1950年,农业部农垦局在小淀村建立拖拉机站,为全国最早的农业机械化耕作推广点之一。苏联专家丘尔柯夫和美国友人韩丁曾在该站进行过技术指导。天津县政府根据全县自然条件,在北辰区境内建立了旱田区,以种植小麦和杂粮为主,组织农民建立种子田,实施玉米人工授粉,田间选种,高垄栽培玉米,推广防治病虫害等技术。1952年土改后,境内出现积肥整地、精耕细作、依靠科技多打粮的群众性生产高潮。同年10月,天津县政府召开“爱国丰产劳模会”,向劳模奖励喷雾器、7寸步犁、肥田粉等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技术归队”口号,区政府将在非农业部门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调回农业部门,加强农业战线的科技力量。1955年,建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后丁庄村积极响应区委号召,带头采用优良品种。赵虎庄村、朱唐庄村、小杨庄村率先使用新式七寸步犁,发挥了示范作用。后丁庄村省级劳动模范周绍俊还创造出玉米大垄密植和氮磷钾3种化肥配合使用的经验,推广应用后取得良好效果。1956年全区粮食播种总面积51.3万亩,总产32063吨,亩产62.5公斤,总产和单产分别是1949年的3倍多。

(2)教育坚持面向广大工农群众,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文化补习工作。1948年12月解放时,全区公办小学仅6所,民办小学屈指可数,有教师57人,职工32人,学生2800人。解放后,全境教育得到较快发展。至1953年小学(含分校)发展到74所,教职工478人,学生15834人。解放前,教学由各校根据教材自行授课。1949至1952年,党和政府对旧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行彻底改造,批判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提倡启发式和教学直观性,严禁体罚,提倡疏导,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法。1953年,区内各小学学习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和普希金《教学法》,实行“五级分制”和“三段五步”教学法(三段:认读生字、词语、读课文,串讲课文、提问,总结;五步:组织教学,检查提问,讲授,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强调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各小学互相观摩,交流经验,教学活动生动活泼。1954年10月11日,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建成开学。这是解放后,市政府在津郊投资兴建的第一所中学,当年招收初中学生600人。

各村扫盲教学热情高效果好。从各村参加扫盲人数看,1949年有20个村800人,1950年有1900人,1951年土改时有2600人。1952年麦收后,各村有计划地培养“小先生”,条件是15岁以上、有三四年文化程度、能认八九百汉字,为冬学打基础。同年10月,有6763人参加速成识字。三、四区各设专职干部主抓,每10村设1名专职教师,每班一位“小先生”。上河头夜校辅导员孟宪章因工作突出,被评为市级劳模。1953年初,全区开办47个夜校,教师216人,5033人在学。1954年2月,天穆、宜兴埠、青光、双口、北仓、小淀6乡72村成立54个冬学班,教师229人,学员总计3658人,至年末有510人毕业。58个村的农民夜校常年在校学员2676人。1955年12月,区人委颁发《扫除文盲毕业测验标准暂行办法》,规定识字1500个以上为脱盲,阅读和写作能力达到能读课本和农民小报,能写便条和二三百字的应用文。据统计,全区有14至50岁文盲36434人,组建了332个班、177个炕头组,有民校教师600多人,总计在学11755人,其中乡、村干部1000多人。柳滩乡的765个青壮年文盲率先取得扫盲毕业证书,被评为天津市首批无文盲乡。

(3)文化工作坚持因陋就简建阵地,立足本村,活跃群众文化生活。1950年,宜兴埠建文化馆时,属河北区文化馆派出机构。1953年6月,区文化馆利用从天津县咸水沽文化馆分得的一批图书和文艺活动器材,与宜兴埠文化馆合并,建北郊区文化馆。同年12月,馆址迁至刘园村。主要活动为图书借阅,利用幻灯、黑板报和高音喇叭广播宣传时事政策,辅导农村业余剧团和民间花会活动。1954年,市、区投资在北仓村前街建文化馆舍8间,总面积220平方米。与建馆初期相比,增加了棋类、舞会、评书、小型文艺演出、儿童课外补习、图片宣传、科普讲座等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辰区有30多个村级剧团,其中双口村的农民剧团历史悠久。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双口村村民就成立了醒民剧团,创作演出了《庸人自扰》《王二发参军》等剧目。北辰区解放后,双口村又建立了民主剧团,排演了《九件衣》《擦镜子》等剧目。王秦庄村于解放初期建立了民众剧团,曾排演歌剧《白毛女》,当时影响很大。此外,李嘴村民娱剧团、宜兴埠永丰秧歌剧队、屈店评剧团、南王评剧团等先后演出了《穷人恨》《渔夫恨》《宝山参军》《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书香人家》《节烈千秋》《刘巧儿》《柳树井》《新事新办》《刘胡兰》《李顺达》《王秀鸾》《中秋之夜》《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表现了翻身后农民喜悦的心情,对广大农民群众起到鼓舞和教育作用。

新中国刚刚成立,区境内民间花会也很红火。全区有高跷、狮子、旱船、中幡、法鼓、吹歌、地秧歌、腰鼓和民间武术等30余种100多道会。1950年,北仓一带有净街、杠箱、随驾狮子等花会17种;宜兴埠有莲香、十番、法鼓等花会18重。1956年文化部举办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调演,北仓随驾狮子会和线河吹歌会赴京演出。同年,刘园祥音法鼓、李嘴同乐高跷和北仓随驾狮子会,在天津花会比赛中获优秀表演奖。

(北辰区委党校北辰区委党史研究室)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