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时代记忆的“一宫”

20210602期来自:天津日报

润玺

工人文化宫是广大职工学习科学文化、生产技能和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河北区民族路南段东侧,有一座浅白色的塔楼建筑,这就是原意租界回力球场,现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1950年,天津市总工会筹委会学习苏联工人俱乐部和文化宫的经验,结合天津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这座建筑的体量和地理优势,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全市性的工人文化俱乐部,这是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的前身。

1949年11月,天津市总工会筹委会发起组织的工人文化俱乐部筹备工作接近完成,成立了俱乐部管理委员会。俱乐部设有戏剧指导组、电影摄影组、音乐指导组、文学美术指导组、体育游艺指导组、图书组等,对外指导各工厂、行业工人的文娱活动并组织巡回公演、放映电影、流动图书,在部内则组织工人戏剧、音乐、文艺等各种专题的讲座。俱乐部章程草案中规定:凡工会会员带有会员证者皆有享受该部一切文化娱乐及福利事业之优先权。俱乐部楼宇宽敞,总共可容纳五六千人。为便利工人们往来工人文化俱乐部,市公用局公共汽车管理处还特意将第十线(国民饭店至李地大街线)绕经俱乐部设站。

1950年元旦,天津工人文化俱乐部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典礼。春节期间,各工厂在这里共演出大小五十余场话剧和歌剧,比赛了二十余场篮球。工人文化俱乐部文娱活动的逐渐开展,带动了全市各工厂、行业职工的文娱活动。参加俱乐部戏剧、音乐、体育等表演的单位有一百七十余个。很多戏剧节目都是工人自己创作的,他们用艺术表演形式表现了天津工人新的生活和新的劳动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劳动节即1950年5月1日,天津工人文化俱乐部更名为“天津市工人文化宫”,即后来的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广大市民称其

为“一宫”。

一宫的许多活动,围绕时事和生产需要展开。如抗美援朝时期,一宫组织各厂业余文艺团体演出有关抗美援朝的歌曲、戏剧、相声,举办抗美援朝职工漫画展览,激发工人们的爱国热情。1957年“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时,一宫举办苏联图片展览会,反映“十月革命”前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苏联工农业的发

展和科学事业的成就。

为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需求,一宫曾多次进行改扩建。1950年6月,屋顶花园开放。花园内遍植百种花草,并设冷食部、小卖部,供应平价食品。1953年元旦,大剧场改建完工,重新开幕。剧场看台及舞台均为钢混结构,看台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二千四百余个。设备完善,空气流畅,顶棚立墙设有隔音板装置。舞台宽阔,台前设有音乐池。改建后的大剧场成为能演戏剧又能演电影的新型剧场,亦适合于召开大型会议。经过楼层调整后的图书馆,能容纳四百余人看书,并附设新华书店售书处。新添了“儿童之家”,以便利职工子弟的文化娱乐活动。为了协助各工厂企业职工学习生产技术,增设了生产展览室和技术研究室,举办各种工业生产展览及技术讲座等。1958年6月,一宫开始扩建。剧场除了增加灯光、布景设备,扩大化妆室、增建更衣间以外,还加宽了前台面积,升高了舞台空间。

很长一段时间,一宫剧场作为全市最大的舞台,国内外大型歌舞剧等节目在此上演,成为天津文娱活动的焦点。仅1980年,就有中央歌剧舞剧院歌剧团《茶花女》、东方歌舞团《东方歌舞》、中日两国合办的《第一次中日友好音乐会》、中央芭蕾舞团《希尔薇娅》等。一宫为观众发放竖版入场券(图1),此券长期使用,分为粉红、浅黄、墨绿等多种颜色,版式相同。票券由上至下依次为存根栏、主券栏、副券栏。存根栏和副券栏标明场次号,存根栏和主券栏标明楼层及座位号。背面留白,售票时加盖日期章和票价章。票券无过多修饰,中下部有建筑外景图,简约却不粗糙,外形特点鲜明。该建筑建于1934年,由意大利建筑师鲍乃弟和瑞士人凯思乐设计,孟特劳克公司施工。建筑为钢混结构,立面设计强调竖向构图,具有现代建筑特征。塔楼曾在1976年地震中震毁,2008年恢复。

一宫围绕电影播放发行了多种版式的入场券。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入场券,浅蓝色单色印刷,有简易线条做装饰,繁体字横版布局,下方注明“凭本人工会会员证购票入场”。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入场券,采用左侧有工农兵造型图案的全市通用版式,粘贴座位信息条。上世纪60年代的入场券,纸张粗糙,颜色丰富,仅标注券名和座位号等必要信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全市通用的表格版式,以绿色线条为主,券名有“第一工人文化宫”“一宫电影院”等。

除上述票券外,还有会议类的入场券如“天津市职代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入场券,娱乐类票券如“宝宝乐游艺厅”入场券以及各类展览参观券。如1982年发行的《职工美术创作组作品汇报展览》参观券(图2)。此次展览在当年的10月1日至20日每天下午开放,地点为三楼画廊。画廊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经常陈列各种生产图片及各种工人艺术作品等。此券构图简洁,色彩明快,上方的图案设计精妙。齿轮、调色板和画笔组成的花朵造型凸显展览特点,立意明确。为将展览名称放置在同行,下方细长风格的美术字,同样为票券亮点。且宫名中的“第”字,颇具时代特色。

1984年11月,市集邮协会与文化宫协商,每周日下午在文化宫举办集邮交换活动,本市开始拥有固定的邮票交换场所。1992年5月,文化宫图书馆举办图书

图1

精品看台

刘玉睿

79

创造任职记录

45

眼见为实

高建国

作家出版社

容龄在宫里时还是个少女,她的回忆录以生活细节见长,生动具体很可信。照她的描述,西方国家公使觐见太后只需鞠躬请安,这样的外交礼节不也很好嘛!然而清廷做到这样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自乾隆爷到慈禧太后却学习了一百多年!乾隆爷那

年头儿的跪拜礼可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仪轨!和中国人的仪轨不同,古代西方人表示臣服行单膝跪礼,同时垂首去亲吻国王或爵爷的手,甚至是脚。其实,无论是双膝跪拜,还是单膝跪拜,双手的姿势如何,朝拜时脑门儿是否触地,都只是形式上的区别,本质都是严格划分尊卑地位。

然而,双膝跪还是单膝跪,作为东方与西方两种文明的礼仪符号,在乾隆爷八十大寿那天却闹成了影响国际关系的大事。话说当年中国人还在关起国门陶醉于自个儿的康雍乾盛世的时候,大不列颠那边儿“颠”出了个工业革命。照理说大清皇上和大英国王咱俩谁也不认识谁,你抓你的工业,我抓我的农业,相隔万里,大洋阻隔,咱谁也犯不着谁呀!可是不行,人家这工业上去了,生产力就提高了,产品多了就得推销,卖出去赚钱呀!再说了,工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原材料也越来越多,可是英伦三岛它能源和原材料不多呀!这不就得遥处踅摸去嘛!同意自由贸易更好,我给你运去鸦片,你让我运回原材料。不同意?那就得抢呗!夺呗!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