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装束呈现标识性特征

20210528期来自:天津日报

时俭益

道的最前面,陈先生虽已年过九十,思维仍很活跃,会提出很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与作报告的人讨论,使大家共同受益。2004年七八月间,南开大学组合数学中心召开国际数学会议,请来不少国际上著名的学者,如美国科学院院士R.P.Stanley、G.E.Andrews,等等。由于陈先生在国际数学界的崇高威望和极佳人缘,由组合数学中心主任陈永川教授组织,与会的国外学者和组合中心的老师相约于8月1日下午一起到陈先生住处去拜访和座谈,侯自新校长稍后也赶来参加。大家在会客厅里边吃点心边随意交谈,那些年逾花甲乃至年过古稀的国外学者都以学界晚辈的姿态向陈先生表示慰问和敬意,并请教各种问题,其中包括请陈先生预测今后国际数学走向这样的大问题。陈先生的回答既诙谐有趣又留有余地,表现出极高的数学素养和宽博视野。

4个月后的12月3日,陈先生以93高龄驾鹤仙逝,那个下午在陈先生住处会客厅里座谈的情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永久记忆。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

陈省身先生一直是我所敬仰的前辈数学大师。我的研究生导师曹锡华教授曾是陈先生在民国时期创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时的学生和助教。缘于这层关系,1985年,曹教授曾邀请陈先生到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访问。这是我得幸第一次面见陈先生。不过那时我是数学界新兵,只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远远地仰望着大师。其时恰逢华东师大《数学教学》杂志发行30周年庆典,陈先生亲题“廿一世纪数学大国‘数学教学’三十周年之庆”以表祝贺,其中“数学”两字用简体而“纪”“国”两字用繁体。作为老一辈中国人,陈先生一般习惯于使用繁体中文,这里用了两个简体字大概是为与杂志封面的简体标题相匹配。

1989年,我作为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简称IAS)的member在那里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某天我在公共休息室用下午茶时遇到陈先生,他应IAS的邀请来作学术报告。我向他作自我介绍,他慈祥和蔼,表示对我的工作已有所闻并知道我正在这里访问,使我感到既意外又亲切,与他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陈先生作学术报告一开始说他1943年第一次到IAS做研究时,台下的听众绝大多数都没出生,我环视了报告厅里的听众,发现除了项武忠教授外,包括P.Deligne在内的所

中华服饰文化演进之五

华梅

明代是元代之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朝代。人们从历史角度都熟知,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初即下诏,禁穿胡服、讲胡语、姓胡姓。尽管实际上民族错居已使服装多元发展,但有关服饰政令还是使明代服饰制度集汉文化之大成,而且由此使中国传统服装款式、色彩、纹样、工艺有了完全定型并影响深远的标识性特征。

明代官服的标识化主要体现在补子上。补子即官服前胸后背缝缀的特定图案。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又文臣章服,各以禽鸟定品级,此本朝独创。”确实,各级文武官员上至亲王、驸马都有补子,这是明代之前从未有过的。有一种说法是,品官衣服上绣纹源于武则天,武则天曾赐过都督、刺史等织纹袍,上绣飞禽走兽。明代补子是文官为禽,武官为兽。

明代官服经历过数次改制,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出现了区别官阶秩序的补子。服制政令为:“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中国古人讲求文化底蕴,

这不仅体现在高层仕宦之中,连工匠也由于受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浸润,因而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文化滋养的深厚与浓郁。仅以补子图案来说,我们今天仔细观察也会大开眼界。如文官补子中的动物,有的是现实世界的:丹顶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黄鹂、鹌鹑等,但也有臆想或拼凑的动物,练雀的形状有点像鸳鸯,又有点像孔雀,说不清是什么鸟。法官兼文兼武,补子是獬豸,这更是神话中的动物。《后汉书·舆服志》记:“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传说中,獬豸独角,形状类羊类鹿,画出来的形象似神兽麒麟,又似辟邪。说它能辨是非,见人争斗,即以角抵邪佞,所以用它作为法官的补子图案。

武官补子上的动物,也是有真实的,如狮、虎、豹等,只是熊虽属现实世界中的动物,但五品补子上熊的样子却不是真熊,根本看不出是牛

还是其他什么兽。犀牛补也是形似黄牛或水牛,完全没有犀牛的样儿。不是我们明代人不知道犀牛形状,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上犀牛已被塑造得活灵活现。这里或许是不拘一格吧!海马形象更是大胆想象。一匹陆地上的马飞跃在波浪之上,既不是北极几吨的海马,也不是日本海有育儿袋的几厘米的海马,明代官服上的海马完全是中国古人基于文化思维上的一种联想。这说明,我们的祖先认为,补子就是一种文化符号,符号

具有标识作用就够了。

明代补子一直至清代还在沿用,尽管清代官员穿的是对襟袍,胸前补被分成两块再经系绊拼成,但是补子仍被应用,其中形象做了一些微调。清代文官一品补为麒麟,麒麟补在明代公、侯、伯等补子上已经出现。麒麟形象更是神化了的动物。据现代人分析,麒麟的原型是非洲的长颈鹿,至今动物园介绍长颈鹿的牌子上,日语读音基本就是“麒麟”。古籍中说麒麟有角不触人,有蹄不踢人,前腿长、后腿短,善跑、音哑,日行千里,这确实就是长颈鹿。当然,经过中国古人创作出来的麒麟,有些像龙,有些像马,还有些像狮,全身鳞片不是来自鱼,而是长颈鹿皮毛上的斑纹错觉。总之是神兽,仁兽,这里已然

全是文化的意味了。

明代服饰政令,不仅针对天子百官,朱元璋在一道上谕中即说:“古者帝王之治天下,必定制礼以辨贵贱,明等威。”强调“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因此,朝廷对于士庶冠服也有严格规定。首先是服色,男女均不许穿黄色,黄色是皇帝专用色,女子服饰颜色限制更多,大红、鸦青都在限制之列。其次是服装质料工艺,平民百姓不许用金绣、绫罗、锦绮、丝等高级织物,只许用绸、绢、素纱。再便是对衣服尺寸的限制,规定平民衣服的长度离地五寸,袖长要过手六寸,袖管宽一尺,袖口宽五寸。年高有德的平民袖子长度可比一般平民长,超过手的部分折回来要离肘三寸……这些政令细之又细,包括庶人戴的四方平定巾、农夫的斗笠以及靴鞋。

明代的服饰政令规定极细,内中一方面突出的是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坚守,一方面是对自周以来的服饰制度的遵循与完善。服装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在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重任中有着相当

的分量。

合办

南开大学天津日报

马寒松

胜地遐思(十二)

第四八七五期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