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智能与治理融合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20210528期来自:天津日报

“带露珠”“暖人心”。入选“百城千县万村”的双桥河镇西官房村在村庄街道旁、自家门口设立“板凳课堂”,广大村民搬起小板凳,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实现以“小课堂”解析“大道理”。此外楼门课堂、胡同课堂、庭院

王光荣

加强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进社会沟通、改进管理服务,逐步形成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一是打通数据壁垒,完善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库。按照多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用的理念,汇集人口信息系统、城运中心、政府部门的数据信息,建立综合性数据库和主题分类数据库。建立数据部门间联通共享机制和数据管理规范标准,促进数据实时更新和增补,保证数据库与社会现状相契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管理数据资源开发和管理,提高数据的存储、整理、检索、使用效率。

二是构建互动平台,提高线上线下融合共治能力。建立政民互动的智能平台,全面客观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期待和建议,充分了解民意,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解疑释惑,吸收群众的合理建议,凝聚共识,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促成积极参与的共治同心圆。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治理机制,将线上数据信息及其分析预判的引导和预警,转化为线下的有效行动,精准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是建设智慧社区,推进基层治理协同和精细化。围绕社区管理和服务,建设基层智能治理系统,联通社区网格信息和业务数据,汇聚物联感知和空间地理信息,实现全局掌控和多方协同,满足基层社会治理多种场景需要。加快智能治理系统向智能手机等个人终端延伸,方便群众办理事项和接收信息,大幅提升治理效率和精细化水平。

四是应用智能技术,提升治理复杂社会问题能力。建设智慧城市,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夯实治理智能化的基础。完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道路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构建智能应急系统,推动“事件驱动”向“数字驱动”转型,提高应急响应敏捷度。

五是加强效果评估,引导智能治理发挥更大效益。建立跨学科专家评估系统,对智能技术使用进行评估,优化智能技术社会治理的思路,制定有效防范智能治理问题和系统性故障的应对方案,实现效益最大化。重视智能技术的使用方式和后果的社会反馈,坚持技术为人服务的原则,防止技术异化而形成对人的支配和控制,实现智能技术和社会耦合。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