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奋斗路,矢志新征程

20210520期来自:天津日报

— —

北辰区解放初期奋斗历程回顾(五)

四、党在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民主建政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北辰区人民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恢复发展生产,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伟大历史任务中,在大力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党对民主建政工作的领导。

在抗日战争时期,北辰区就有了党的活动,并建立了县、区、村党的组织,发展了一批党员,为解放后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发展党员工作奠定了基础。解放后党采取积极慎重的方针,先是整顿提高老区党的支部,而后吸收在解放战争年代培养的革命积极分子、村民主政权中的积极分子、支前模范和土改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经过短期培训,吸收其中优秀分子入党。1949年3月,天津县委在王秦庄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集中发展党员340人。至年末,境内有党员336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0.31%。在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等运动中,三、四区区委以生产模范、工作积极分子为重点发展党员,至1951年10月,境内89个村共有党员586人。1953年5月建区时,全区有党员522人。从1954年始,区委连年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区委书记等主要领导任主讲教员,集中培训上千人。至1956年5月召开中共北郊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全区党员达1135人,占人口总数的0.77%。1949年9月至1950年8月,村党支部采取整顿一批、公开一批的方法,使各村党的组织逐步公开。在县、区委统一领导下,村党支部带领广大党员在发展生产、扶贫帮困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一批像靳凤岚、赵金榜一心一意为群众解决困难,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带头办互助组的好支书;像周绍俊、田金兰、张义沛、田中林带头发展生产、帮助群众度过灾荒的优秀共产党员。但也发现少数村党支部存在着组织不纯、强迫命令、损公肥私,一部分党员政治觉悟低、自私自利、不起党员作用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各区委在县委的指导下,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加强党的建设。

以会代训,培养提高党员干部。1949年 11月,在天津县党的第一次代表会议上,县委表扬了大杨庄、韩盛庄等村党支部书记,公开批评处理了七区区长、区委宣传员、八区两名党员村干部,宣布给予他们撤销职务处分。每次会议都起到了学习政策,教育干部,推动工作的良好作用。

实施重点整顿。对组织不纯、工作落后的党支部,县、区联合派工作组,发动党员和群众集中进行整党。自1950年下半年,天津县委和三、四区区委先后整顿了刘安庄、王秦庄、韩家墅、屈店、下蒲口、小贺庄等村党支部,清除了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改选了党支部。

组织集中培训。1949年7月28日,三、四区各村党支部委员分期分批参加了县委在咸水沽举办的支委培训班。1952年12月,全部区级干部及部分村干部在县委党校集中接受整训(整党),并开展了“三反”斗争。分期分批开展农村整党运动,有计划地发展党员,保证新党员质量。

1953年5月15日,天津市津北郊区在原天津县第三、四区的基础上成立。市委派出由5人组成的“中共天津市津北郊区工作委员会”,刘超为工委书记,杨杰为工委副书记,黄道、李敬、李明为区委委员。同年6月19日至21日,区工委主持召开了津北郊区党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74人,列席代表21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通过《1953年农业生产计划草案》《划乡工作方案》和《加强领导与改进领导的几点意见》,选举刘超等10人为出席市党代会代表。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党领导农业生产的重点是互助合作。会后,津北郊区工委迅速在新建的29个乡镇建立了党总支委员会或党支部。1954年4月,区工委向29个乡镇派驻了党员脱产干部,对全区党员进行了登记,并对11个三类支部进行彻底整顿,开除党员8名,培养入党对象34名。11月27日,区工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后,对后丁庄、李嘴、双街等村党支部书记违纪案件进行了查处,并通报全区。12月,区工委作出了“党员每年搞一次鉴定”、“支部委员会每两年改选一次”的决定。1956年2月至9月,区工委集中培训党员354名,并着手大力加强农业社、文教卫生及供销社系统党员的发展工作。5月至6月,区工委开展了农村整党,调整了二类支部,改造了三类支部。

(北辰区委党校北辰区委党史研究室)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