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新民意报》银洋两角五分

马克思主义早期宣传的舆论阵地

20210519期来自:天津日报

天津·和平红色印记小贴士(七)《新民意报》报社遗址位于和平区原东兴大街9号(原建筑已不存在)

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各界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爱国情绪高涨,人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报纸作为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又添了新成员——《新民意报》。

当年,一份《新民意报》售价银洋两角五分钱。它宣传新思想,表达民众意愿,是一份进步报纸,如同一股涓涓清流,流淌进新生思想的孕育之地,受到进步人士和广大青年的普遍欢迎。很快这份报纸不仅在津销售,还销往阜外,扩大了宣传范围和社会影响力。

该报的创办人是爱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马千里。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求学期间,马千里曾是他的老师。同时,马千里也是邓颖超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老师。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千里坚定地站在爱国学生一边,投入轰轰烈烈的运动中。1920年1月,领导天津学界爱国运动的周恩来和马千里先后被反动当局逮捕。在狱中,马千里等人和周恩来商量决定出狱后创办一份传播新思想、表达民众爱国意愿的报纸,以便反帝爱国运动深入持久地开展。1920年7月17日,在全国人民声援下,全体被捕爱国师生被释放出狱。1920年9月15日,马千里在周恩来等人协助下创办了《新民意报》。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南市地处租界与旧城区之间,被称为“三不管”。日本人将其划为“预备租界”,从而导致归属不清,无人管理,治安环境恶劣,穷苦百姓多聚居于此,成为近代天津的“杂乱”之地。那时,南市一带特有的“三不管”环境,却为早期共产党人在此建立地下联络点、组织集会等提供了适宜的场所。由于此地环境宽松,房租便宜,南市聚集了众多报社、通讯社、印刷厂等,《新民意报》社当年就选址在南市东兴大街9号,报社编辑们就在临街的一栋二层小楼内办报。楼下是机房,楼上是排字车间和办公室。门口悬挂着《新民意报》的牌匾,匾额约三尺长一尺宽,为周恩来亲笔所书。另外,该报社在文昌宫附设新教育书社,辅以报纸发行等事务。

《新民意报》以“新民意”命名,是因为辛亥革命时期,天津革命党人曾办有《民意报》。在“民意”前加“新”字,意在继承《民意报》的革命传统,并按照当下形势的发展,在思想和格局上有所进步和创新。在《新民意报》的《发刊词》中,“讨论社会问题,提倡平民政治”被作为办报宗旨,内容涵盖——介绍世界新潮,改进社会习惯,主张国民有参政权及自由权,提倡男女教育之普及,奖励爱国之执政者,此五项主要内容。

《新民意报》专门宣传新文化、新思潮,表达民众意愿,猛烈抨击旧中国内政外交的黑暗,揭露倚仗帝国主义的北洋军阀祸国殃民的罪行。创刊后,马千里任该报总编辑,负责每日的社论及看大版;孟震侯负责要闻专栏和特约通讯审核;时子周负责北京电话、各省通信、国外要闻,并分担撰写社论;夏琴西负责本埠新闻、撰写时评;刘铁庵兼写长篇小说和搜集副刊来稿。起初为每期对开一张四版,后来在广州、上海及其他城市,加聘了通讯员,报道当日紧要新闻,版面扩大,内容充实,改为每期两大张八个版。

1920年12月,《新民意报》在显著版面连续刊登周恩来编写的《警厅拘留记》,文章主要记载了19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天津各界被捕代表被关押在警务处、警厅的斗争记录,歌颂了各界群众支援爱国运动。1921年春天,《新民意报》又连载了《检厅日录》,反映了被拘代表被移送检察厅后从1920年4月7日至7月17日的斗争记录,仍由周恩来编写。这两部文稿在《新民意报》连载后,相继刊印成书发行,并在天津以及全国流传开来。

1921年10月10日,《新民意报》以大幅版面开辟专栏,大力开展建立民主共和的宣传。1923年刊载文章《祝孙中山先生南下》,拥护孙中山和冯玉祥,支持国民革命军。1922年10月23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新民意报》迅速关注,跟踪报道。1922年10月28日、29日接连发表报道和评论,批评警察用高压手段残酷镇压罢工工人,

讲好党的故事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