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杂谈

白鹇:归隐山林间,自当林中仙

20210430期来自:科普时报

—狄更逊虫,并发表在当地皇家学会的会刊上。遗憾的是,由于前寒武纪没有化石这种观点根深蒂固,这些发现并没有引起重视。

1958年,特雷弗·福德报道了一个中学生

□ 李瑞娟

白鹇,鸟纲,鸡形目,稚科,鹇属,雌雄羽色相异,外形条件极好,犹以雄鸟更为出众。雄鸟长约100-119厘米,头上羽冠及下体呈蓝黑色,脸裸露,赤红色,中央尾羽纯白,背及其余尾羽白色带“V型”密纹,尾长而白。由于体型较大,全身白色占比较多,看起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当雄鸟悠闲地在林间站立时,体态举止优雅,如同一位白衣仙人看尽千帆,遗世独立。雌鸟的容颜相对雄鸟较为逊色,身长约58-67厘米,暗色羽冠,脸裸出部小,赤红色,上体橄榄褐色至栗色,下体具褐色细纹或杂白色或皮黄色。

白鹇深居山林,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一般不会主动参与到人类活动中。它们对于栖息地是有讲究的,通常流连于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筑巢在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或草丛中,通常成对成群活动。

白天,它们在隐秘的阴暗林间散步觅食,寻些植物的嫩叶、幼芽、花和浆果作食,有时也吃蝗虫、蚂蚁和蚯蚓。上午的活动强度最大,多在领地之内活动,每日活动路线、范围、地点都较为固定,多数时间用于觅食。饱餐后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整理羽毛,偶尔也会飞到树上休息。性胆小,警觉性高,遇到天敌不会恋战马上逃遁,或往山上狂奔,或疾飞上树,深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精髓。

一到黄昏,它们都引颈观望,确定环境安全后,便会扑打翅膀招呼亲友飞上树桠。入夜后开始栖息,通常雌鸟先行,或雌雄一起一边发出叫声,一边飞上一定高度的树枝,然后逐步登高,藏于距地6-8米高的乔木密集的树冠之下。夜晚一般不会集中在一棵树上栖息,避免被天敌“一网打尽”,次日清晨再一一飞到地面活动。

白鹇是绝对的“父权社会”,奉行“一夫多妻制”,等级关系严格。冬季时会集群,一般几只到十几只不等,首领由武力竞争胜出的雄鸟担任,统率着若干成年雌鸟、不太强壮或年龄不大的雄鸟以及幼鸟。

到了春天繁殖季节,白鹇会重新分群,它们会出现强烈的领地意识,极具攻击性,为了争夺地盘,不仅雄鸟争得“头破血流”,雌鸟也参与其中,经过一番争斗,选出新任首领。首领拥有绝对的交配权,平日也极具权威,无论是进食还是闲庭散步,其他雄鸟也会退避一旁,不敢撄其锋芒。

鼎湖山与白鹇的缘分颇深。在沙漠遍布的北回归线上,鼎湖山凭借独特的季风气候保存着一片原始森林,包括沟谷雨林和常绿阔叶林,林木高大,郁郁葱葱,飞湍瀑流,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山中居住着为数不少的白鹇。

1984年,我国著名鸟类学家高育仁先生来到鼎湖山,对山中的白鹇展开了为期四年的系统性研究,包括白鹇的栖息地生境、活动规律、繁殖习性、种群动态等,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白鹇的研究文章,为白鹇打开了不少知名度。

1988年,白鹇以其在广东分布广、外形漂亮、机敏灵活、生命力强等特点,当选为新的省鸟,成为倡导绿色环保的吉祥之鸟。

1993年5月,邮票设计专家齐聚鼎湖山,对“是否可发行鼎湖山特种邮票”的疑问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过后,专家们对鼎湖山赞不绝口,肯定了发行鼎湖山特种邮票的可行性。

随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孔国辉联同鼎湖山树木园专家,根据对鼎湖山的研究和了解,提供了11种特种邮票备选方案。同年8月,邮电部从中选出4种极具代表性的图案,于1995年2月18日正式发行。

此后,白鹇的名字多次出现在报纸、杂志和各类宣传读物上,白鹇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代表着“珍稀鸟类”“野生动物”“受保护物种”,让越来越多人产生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激起了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在如今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由于极少有闯入者惊扰,白鹇每日都会“拖家带口”穿行林中,有时还会大胆走出马路,向人们“炫耀”其美丽的身姿。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人类的过多介入导致全球森林面积逐渐减少,白鹇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它变成真正的“隐士”,躲到更深的林子中去了,国家为保护白鹇,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愿不久的将来,树木拔地起,森林覆旱漠,白鹇家族能在更广阔的林间散步觅食,给人类留下更多惊鸿一瞥的瞬间。

(来源:中科院之声;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上图为白鹇剑胆琴心 摄下图为鼎湖山与白鹇邮票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