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大将与“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下)

20210430期来自:科普时报

□ 高小林 郝天韵

军人养成在教育

说,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和栋梁人才的诞生都是陈赓“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学科建设思想的产物与硕果。

航天精神世代传

导弹工程系虽然只办了10年,却留下历史的永恒。在上个世纪,在陈赓院长的领导指挥下,导弹系师生担负起发展中国导弹、“两弹一星”的重任:导弹系师生李乃奎、吴兰柱、王兆惠等参加设计、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导弹

聂荣臻和钱学森指挥核导弹试验

“尖端集中,常规分散”

回望历史,总有一种精神,经百年颠沛而魂魄不散,经万种磨难而历久弥坚。

在近百年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英勇牺牲、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的伟大胜利,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革命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陈赓从革命的光辉历程中深深懂得,革命胜利靠的就是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新中国要强大要发展要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是要靠革命精神,这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和革命胜利的极为宝贵的财富。

因此作为院长,陈赓非常重视锻炼学员身体素质、军人体魄、培养学员的军事素养,使学员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革命军人。由此,军事工程学院的“军人养成教育”在中国教育界有口皆碑。

在陈赓的言传身教下,干部治校从严,教师治学从严,逐步形成以严为核心的鲜明的办学风格和独特的校风。单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六严:严肃的教学态度,严密的教学组织,严格的教学管理,严谨的教学作风,严整的教学秩序,严明的教学纪律。各级领导和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和训练学员,深刻影响着万千军事工程学院学子对自己人生的严格要求。在科研方面,每一期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都涌现出许多有创见的科研成果。短短的十余年间,军事工程学院为我军的现代化奉献出百项“共和国第一”的科研成果。

毕业以后,军工学院(导弹系)学子在“两弹一星”等各条战线上艰苦奋斗几十年,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他们的综合素质是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军事工程学院成才率之高,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和传奇。

致敬历史,是为壮以远行。回顾陈赓60多年前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艰难历程,其教育思想独具前卫性和跨越时代的特征。毫无疑问,陈赓教育思想和他的办学实践对后来者起到宝贵的启迪和激励作用,在新时代,陈赓的光辉品格、精神风范依然释放着巨大的示范性力量,他的教育思想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东风1号,韩云梯起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程国采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设计计算,杨桓指挥(顿河等参射)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启太空时代!

还有包括发射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的“七勇士”的两名大将张其彬、刘启泉,中国重点型号飞航导弹之母蔡淑华,谢名苞指挥发射神舟5号飞船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载上太空遨游,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他们也都是导弹系学员……军工学院(导弹系)培养了上千名导弹专业的专家、学者、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主任设计师、总工程师、总设计师、领军人物,这些前辈攀登了一个又一个国防科技、航天领域的高峰,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和丰碑。

是为记述,是为发展,是为后记,是为传承。

还有许多军工学院(导弹系)毕业的学子们为航天事业取得的优异成绩的同时还教学育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中国航天及导弹事业新生力量。他们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承担开拓创新的重任,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道,铸就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

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一代新人在攀登科技高峰中作出贡献,从导弹运载火箭到航天器研制,从测试发射到回收着陆,从测控通讯到空间实验,到处都有军工学院(导弹系)师生培养学子的身影,带出新一代的科学家、航天专家,他们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中国导弹及航天领域一个亮丽的“人才森林”风采。

(第一作者系“两弹一星”研究院指导委员会委员、哈军工精神研究委员会委员,第二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1959年11月,陈赓大将给中央军委的《关于调整军事工程学院任务的报告》中提出“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重要创新思想,这是我国实施“两弹一星”宏伟事业初期不断推进新兴学科建设,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尖端技术的研发、教育和推进“两弹一星”研制的重要举措。

1960年,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在国防部五院研制导弹遇到瓶颈时,奉陈赓大将的指示,军工学院导弹系戴其萼副主任和钟万登教授专门去国防部五院,向钱学森院长提供了苏联二级火箭的图纸、设计资料和“抬轿子”理念。15年后,中国导弹长二捆、长四捆的发射成功,中国导弹进入了世界前列。

1960年11月,重病中的陈赓写给学院领导的那封史称“陈赓遗嘱”的信中也把抓好科研作为他对军事工程学院的最后六点嘱托之一。他语重心长地说:“大力抓科学研究工作,要搞些成就,这是我们要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孜孜以求的大事,要大大提倡。”

陈赓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专业、第一个计算机系(主任慈云桂、政委张景华),提出要结合部队急需,大搞科研。在他的鼓励下,青年讲师柳克俊等师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台晶体管电子数字计算机;慈云桂等经过多年努力,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

这些巨大成就和特殊贡献都得益于军事工程学院尖端优势学科的滋养。换句话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