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

3

20210430期来自:科普时报

与生活关联科普才能﹃出圈﹄

王大鹏

从 1974年到 2001年,世界著名的进化论科学家、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斯蒂芬·杰·古尔德每月不间断地给《博物学》杂志撰写专栏。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从未间断,而后陆续结集成十卷本的文集,蔚为壮观。

如果有人读过古尔德的专栏文章的话,那么你有可能会发现,他在文章的开头会提到很多跟科学“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比如棒球、米老鼠、建筑学、歌剧、绘画等等,因为古尔德的专栏文章主要论及的是进化论,那么读者可能会有些疑惑,他在文章开头讲的那些东西跟进化论有什么关系呢?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如果他一上来就讲进化论,“单刀直入”,可以说这样的方式很直接,但是也可能导致两种极端情况的出现,一种是本来就对进化论感兴趣的人对这种文章会非常“受用”,另外一种就是对进化论无感的人可能就被“屏蔽”了,那这在一定程度来说,很多人就会被阻隔在科普之外了,同时这可能也背离了他这些专栏文章的初衷。因为从广义上来说,科普不仅仅要面向原本就对科学感兴趣的人,而且要力争让科普影响那些对科学有距离感、或者说还未被科学之光所“照耀”的人。换句话说,如果科普只是强化了那些原本就对科学有理性认知的人的看法和观点,那这实际上会进一步撕裂科学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古尔德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深谙一个道理,那就是相关就是一切。

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一种观点说,公众往往认为科学距离自己比较遥远,而实际上这背后的逻辑在于,我们的科普并未从公众的视角去考虑,或者说并未与他们建立起关联,所以给他们留下了一种疏远的感觉。

从事科普的人员只有与公众建立起关联,才有可能顺畅地将科学内容传播给目标群体,

否则双方就仍然是在自说自话,科普也没有实现它最终的目标。对于公众来说,他们往往不太在乎科学是什么,而更加关注于科学为什么。这里的是什么涉及科学事实,而为什么则更加关乎态度和观点,也就是说从目标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知道做科普的人关注和关心他们,只有这样,双方才有可能建立起信任关系,并进而建立起科学内容顺畅传播的渠道。

而如何才能让目标用户感受到做科普的人关心和关注他们,其中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把欲传播的内容与他们关联起来,让他们知道这件事情跟我有关系。

总体而言就是,要想表达距离目标受众很远的东西,那不妨先从他们触手可及的事情开始。正所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但是在畅想诗和远方的田野之前,我们可能还是要先说说“眼前的苟且”。

当然,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出圈”。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说科普要“出圈”,实际上这涉及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科普主动出击,去触达那些科学圈子之外的人,二是科学圈子之外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地进入科普“圈”。当然这两种方式都要有一个前提条件,科普或者说科学这个“圈”必须是开放的,不能“内卷”,否则就是“画地为牢”,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

之所以说科普要“出圈”,实际上也是因为只有“出圈”才能在更大的范围上影响更多的人,让科学发挥更大的效应,从而产生更好的效果,但是“出圈”就需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毕竟“圈子不同别硬融”。不过与目标受众建立起关联可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如果可以在科学与目标用户之间找到某种程度的相关性,那科普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出圈”,并且在更大的圈子里激起“涟漪”。我们并不能单纯地认为,因为科学对所有人都有用,所以人们都应该来亲近科学,实际上人们只会去听他们想听的,而不一定要听他们应该听的。这二者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代沟的,而要弥合这个代沟,就必须要靠建立相关性,让你的科学与他们的生活关联起来,因为相关就是一切。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