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热议

防电瓶车上楼要疏堵结合

20210518期来自:阿克苏日报

近日,成都一小区电梯内的电瓶车爆燃事故,令人揪心之余,也再次向人们敲响警钟。电瓶车“上楼上户”问题,不容马虎、心存侥幸。防患于未“燃”,疏堵结合是关键。

相信曾有不少人也对那些推进电梯里或放进楼道里充电的电瓶车,视若无睹。毕竟,它们实在是太“常见”了,常见到让人只记得它是交通工具,而忽视了它可能带来的消防隐患。有数据显示,电瓶车一旦发生火灾事故,3分钟火温高达千度、30秒有毒气体迅速蔓延,若发生在电梯内或楼道等封闭空间里,基本上没有自救的余地,夺人性命只在弹指之间。

其实,只要阻止电瓶车进入电梯,很多隐患就可迎刃而解。可现实中,总有人对禁令不以为然,乐于与监管打游击战,钻空子。这些在电梯里进进出出的电瓶车,无疑等于一颗颗定时炸弹。

要排这些不省心的雷,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电梯“拒其千里之外”。很多地方也开始尝试利用“黑科技”——在电梯内安装智能管控设备,巧阻电瓶车“乘梯上楼”。比如广州一小区推出电梯实时监控警报系统,其利用重量感应及红外线共同监测的原理,能够精准识别出电梯内的电瓶车,让电瓶车“进得来,上不去”。

诚然,倘若这些设备得以推广普及,想必电动车再想上楼,难于上青天。可这也仅仅是最理想的状态。各地情况不一,能否都落实到位尚不可知,而一味地堵住电动车入楼,势必会引起车主的反弹——目前也已经出现了为躲避监控、私下拆卸电瓶车蓄电池上楼充电的情况。这让监管更难之余,也让隐患藏得更深,而风险也变得更不可控。

化解电瓶车“上楼上户”难题,在堵住安全漏洞的同时,更要疏导合理的需求。电瓶车之所以要“上楼上户”,无非是为了充电与防盗。不妨根据这两点需求,多想想办法。比如,可敦促各小区划出专门的停车区域,保证停车安全;并设置相应的充电站,方便车主充电。当楼下的充电比楼上安全且方便时,谁还会扛着电瓶车上楼呢? 据《广州日报》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