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与精神传承转化成发展致富的优势

20210609期来自:湖南日报

【潮阔·特写】历史的长空斗转星移,新时代的湖南工

人与农民书写的是新的传奇。

现在的水口山,建成了集采矿、选矿、冶炼为一体,以铅、锌、铜和稀贵金属冶炼为主的大型有色金属联合企业,还容纳了从株洲搬来的株洲冶炼厂,形成了集群式的工业区。

在绿树成荫的办公区,76岁的水口山六厂原厂长李振军领我们去看水口山矿的标志性雕塑。

它立在厂门前,几颗银色的星星聚合,一支箭头直指蓝天。“这象征着我们矿业工人团结、奋斗的精神。”李振军说。1970年,他以大学生的身份来到水口山,从一线工人做起,渐渐成长为工程师、厂长,见证了水口山50余年的变迁,亲身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建设,资源危机、转型升级时期的困惑与尝试。

“我是带着骄傲自豪的情绪参加工作的。”他说,“在这里,团结、奋斗的精神从来没有丢过。我们与企业共同成长,为国家的建设出自己的力量。”来来往往的工人中有不少年轻面孔,我们与他们轻松地交谈着,不免联想起领导那场近百年前的大罢工的共产党人,也曾是这样的年轻蓬勃。

如今,水口山工业园已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循环产业园,着力打造现代化工业新城。水口山镇将崛起一个“中国第一、世界一流”铜锌铅产业示范基地。5月21日上午,工人文化宫前坪,水口山公司党校揭牌仪式举行,党旗迎风飘扬。党建引领,仍然是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法宝。

【镜头·讲述】

5月14日,我们来到韶山村老屋组,一座名叫“远方的家”的民宿别有一番风味。

2019年,毛志柯与担任村委委员的丈夫毛海龙开设了这家民宿。作为土生土长的韶山村农民,他俩之前开过小商店,搞过餐饮,办过旅行社,都和红色旅游有关。

“村里对办民宿的房屋外立面改造补贴85%。”毛海龙夫妇就把自家的房子好好整修了一番。开设了20间客房,主要做散客生意,还经营餐饮和红色纪念品。

“当年营业额就达到200万。”毛志柯说,去年因为疫情影响,生意一般。但是今年这个“红色旅游大年”生意明显好转,“即便工作日客房都能订出去7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韶山村党组织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他们从摆小摊起步,开起了餐馆,办起了民宿,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300元升至2020年的34800元。

“开店子的就有170家左右。”韶山村党委书记毛春山估算,现在全村约70%的村民从事服务于旅游的第三产业,比如经营土菜馆、民宿酒店、小商店等。

“作为主席的家乡,农民肯定要过上好日子。”毛春山介绍,近年来,韶山村参与创办经营三农干部培训中心、红色研学教育基地、毛泽东纪念园。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11年的300万元升到2020年的1100万元。毛春山的计划是,把红色资源优势与精神传承转化为农民发展致富的优势,“力争到2025年实现村集体经济2000万元。”

“今后,我想把周边的一些土地流转过来,做一些龙虾养殖、荷花、稻花鱼之类的养殖种植项目,让客人来住民宿能够休闲玩乐,体验乡村生活。”作为村委委员的毛海龙说:“带动周边的村民们一同参与进来,大家抱团求发展,共同致富。”

【画外音】

像韶山村这样,有效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也成为了湖南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振奋贫困群众精神。8年来,“五级书记”打头阵,省、市、县、乡、村五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尽锐出战,2.1万支工作队、5.6万名干部驻村帮扶,60余万名党员干部与170余万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实现所有贫困村驻村帮扶、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精神起来了,万事好办了。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贫困群众发愤图强的意志和“我要脱贫”的行动,凝聚起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

历经多年奋战,湖南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进展,全省51个贫困县、6920个贫困村、682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摘帽,交出了“精准扶贫、三湘巨变”的精彩答卷。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