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湖南儿女支边云南:

以湖湘精神浇种中国橡胶

20210605期来自:湖南日报

一种不可多得的战略物资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瀚潞

湖南儿女在云南拓荒。(资料图片)

6月,云南澜沧江两岸,橡胶林翠绿挺拔,绵延数千里。一年一度的天然橡胶开割季来临,橡胶林里,人们踏着晨光开始忙碌。手起,胶刀割破树皮,胶乳汩汩流出,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橡胶禁区”。1959年起,数万湖南儿女支边云南,浴血奋战,种植橡胶林。有人说,中国最初的胶乳是从湖南人的血汗和精神中流出来的。

天然橡胶,与钢铁、煤炭、石油合称四大工业原料。它不仅是现代经济的命脉,更是国防和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和稀缺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橡胶种植不成规模,橡胶工业原料不能自给,长期依赖进口橡胶。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天然橡胶被禁运,橡胶成为迫切需要又无法进口的重要战略物资。

为了打破经济封锁,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做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决定自力更生发展橡胶事业,建设两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海南岛和云南热区。

1953年1月,林业部云南垦殖局成立。当年2月,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科技工作者来到云南景洪,开始向《大英百科全书》所划定的“植胶禁区”发起挑战。1954年,科学家在云南试种橡胶成功。

然而,彼时的云南,因开发较内地晚,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富余劳动力并不多。同时,宜胶区的各民族并没有意识到橡胶种植能够带来收益,生产积极性不高。1958年,云南橡胶基地人力缺乏,举步维艰,严峻的局面惊动了党中央。

1959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云南省与湖南省签订协议,调集湖南青壮年奔赴云南,去完成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任务。

一场轰轰烈烈的跨省迁徙

祖国在召唤,湖南儿女自觉担当起时代责任,即刻出列!

1959年10月,距离云南1000多公里的湖南,一股数万人汇成的洪流在聚集,一场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迁徙在进行。湖南和云南,湖南儿女在涌动,湘江和澜沧江起了波澜。

“我们是毛主席家乡人,我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醴陵县支边动员大会上,县长颜傲秋挺身而出,第一个带头报名支边。1959年12月20日,首批湖南支边人员从湖南醴陵启程踏上奔赴云南的旅程。1960年,1万多名祁东青壮年和他们的家人响应号召,惜别故土,奔赴云南。

写血书,搭火车,坐汽车,怀揣着理想和信念的湖南青壮年们,从湖南醴陵、祁东、祁阳三县出发,长途跋涉,奔赴彩云之南的深处,进入云南蛇虫遍地、瘴气横行的热带雨林。

从祁东县出发的支边人汪绪厚回忆,当年,他们一行支边人历经20多天,抵达景洪市境东南部的橄榄坝。在一片荆棘丛生、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靠着两幢草房、每幢10间房,120口锅、50对桶,再插上一面五星红旗,946户湖南支边人就在蛮荒密林里安下了家。

据记载,1959年底至1960年初及1960年底至1961年初,3万湖南儿女分两次迁入云南。这也成为云南农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集中迁入。

开垦出第一座定植的橡胶山林、第一座玉米山地、第一块蔬菜地和第一块水稻田……男人架桥打桩时被满满一腿的蚂蟥吮得鲜血淋漓,女同志挖梯田挖穴累得断了月经,一个人粮食两三个人吃……在云南千里边疆的热带雨林里,在遥远边地的荒山野岭中,在人迹罕至的古老村寨旁,湖南儿女建家立业,在险境中把根顽强扎下去。

一个浸润湘人血汗的橡胶奇迹

为了在热带雨林的亘古荒原尽快种上中国橡胶,湖南儿女夜以继日地干。湖南壮劳力的迁入,极大地增强了发展橡胶生产的力量。1961年至1962年,湖南支边人和农场职工开荒橡胶林近15万亩。短短3年里,云南农垦橡胶种植面积从5万亩猛增到20万亩。1963年至1965年,以云南等地为代表的中国天然橡胶种植业迎来生产黄金期,中国天然橡胶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从一粒发芽的种子到胶苗到幼树,植在山上的胶苗在湖南人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长成一棵棵能流淌出胶乳的大树。1967年,西双版纳勐醒农场二分场,湖南人支边8年后,终于可以收割胶乳了。

“出胶了!出胶了!!出胶了!!!第一个报捷的人那么急切。那些刚毅倔强的汉子们抱头痛哭起来。湖南支边人种在心里八年的橡胶终于流出了胶!”报告文学《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记载了湖南支边人在云南割胶时的心潮澎湃。

在橡胶的种植禁区北纬23度线以北地区,中国人成功生产出了橡胶,打破了西方科学界北纬17度以北不具备种植天然橡胶条件的魔咒。

1982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农垦局局长赵凡充满自豪地宣布,三叶橡胶树已经在我国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这是世界橡胶种植史上的奇迹。

涓涓流淌的胶乳,凝结湖南儿女的铮铮血脉。橡胶奇迹的背后,浸润湖南儿女的湖湘精神底色。

如今,支边云南的第一代湖南儿女,有的已是暮年,有的已埋骨大山。澜沧江两岸,橡胶林密布山野,云南已成为我国三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之一。我国已跻身世界产胶大国行列。天然橡胶,从被“卡脖子”到成为“压舱石”。

支边云南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在新的时代下,传承着骨血里的湖湘精神,续写新的湘人故事。他们与少数民族血脉相连,鱼水相亲,相融相生,为祖国边境地区发展繁荣继续贡献力量。

▲▲

(上接1版)

湖南日报推出系列评论文章、理论专版,发挥“风向标”“牵引者”作用。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等“浏阳河”文章,到《湖南为什么这样红》《党史学习教育要守住一颗心》《党史学习教育要把握一条线》《党史学习教育要高举一面旗》等“宁心”文章,权威及时、引领风尚。

蔡和森最先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最早成立的省级区委……回顾百年党史,湖湘儿女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党史上的湖南之最”。3月12日起,省直主要媒体启动《党史上的湖南之最》专题宣传,历时40余天,推出相关报道187篇,热度持续走高,成为我省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全省市县各级媒体,聚焦百年党史、各显所长,集中宣传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激发出奋进新时代的壮志豪情。

守正创新

涌动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今年以来,各媒体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讲好党史故事、传播党的声音,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湖南日报社各媒体先后开设《湖湘潮·百年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誓言无声》《让历史昭示未来》等特色专题专栏,在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报道中力争走在前、做表率。其中,《湖湘潮·百年颂》专栏报道,权威梳理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上的重大节点或重要事件,图文音视结合,让百年党史变得“可亲可近”,截至6月4日,该专栏发稿95篇,全网总点击量超1.2亿;《誓言无声》专题呈现我党隐蔽战线百年斗争秘闻,展示隐蔽战线百年功绩,开全国党报先河;专栏《初心如炬·长沙印记》,以出镜主持的方式,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沙红色热土上谱写的英雄壮歌。

1月1日起,湖南广播电视台与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合作推出365集建党百年微专题《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坚持365天每天讲述一个党史故事,拉开了全国广电系统向建党百年表达心声的序幕;百年青春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亮点不断、频上热搜。湖南广电广播传媒中心推出《音乐党史课》,以一曲曲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一个个真实简短的故事,带领党员群众重温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历程。湖南经视《党史小超人》节目用“经视小超人”的屏幕动画形象,以小超人的口吻来讲述党史故事,形式新颖有趣。

潇湘晨报“主编有态度”栏目推出《那一年,他们20岁》,呈现20位湘籍革命先辈的少年志向,创意巧妙,含义深远。红网动漫主持“时小刻”以轻松活泼的口吻介绍党史上的湖南之最,让党史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在湘赣两省“情牵红土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中,红网联合江西大江网组织采访团,围绕湘赣边区的红色文旅、产业振兴等进行采访报道,刊发原创报道66篇,全网点击量超2800万次。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持续深入,一批又一批涌动大流量、澎湃正能量的全媒体新闻产品相继涌现,为全省党史学习教育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强大支撑。

“破圈出圈”

红色精品层出不穷浸润三湘

近日,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张璇凭借在革命现代京剧《向警予》中对“向警予”一角的精彩演绎,成功摘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向警予的性格中有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特质,支持她坚定地完成自己的革命理想。”张璇表示,此次参与《向警予》的演出,对自己是一次心灵的启迪,更加坚定了其为湖南京剧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

“湘字号”舞台艺术品牌层出不穷,不断“破圈出圈”,是我省文艺界以作品致敬峥嵘岁月,为群众带来丰富文化大餐的缩影。

大型原创革命题材花鼓戏《徐特立》聚焦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再现了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人生经历。湘剧《国歌·时候》讲述田汉创作国歌歌词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田汉等爱国人士的大爱奉献情怀、壮美人生的崇高追求……深挖红色资源,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促进了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蒋先云、罗学瓒、柳直荀……湖南人民出版社以《湖湘英烈故事丛书》再现95位(组)湘籍英烈故事。一座座巍峨的精神丰碑,一道道崇高的生命轨迹,激励着更多的湖湘儿女在新时代接续奋斗。

100个入党故事,100份质朴而坚定的誓言,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我志愿

—入党申请书的故事》展现革命元勋、革命先烈、科学家等的入党心声,感动读者。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坚强的老战士

—徐特立画传》以绘画表现徐特立爱党为国的光辉一生,引发热评。

各类文艺精品层出不穷,红色文化艺术浸润着三湘大地,持续激发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情,激发着砥砺奋进再创辉煌的决心和信心。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