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点 支 撑

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0603期来自:湖南日报

在长沙高新区,发展不是创新在“孤军奋战”,而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产业建设、民生保障等多点支撑,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3月28日,长沙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郭力夫带队奔赴北京“敲门”招商。拜会考察、产业推介、项目签约……短短两天时间,郭力夫带队转战多个地方,开展数项活动,招商引资工作强度之大,可见一斑。功夫不负有心人,此次招商之行共有10多家在京总部企业、集团向长沙高新区抛出橄榄枝,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小项目小发展,大项目大发展,好项目高质量发展。长沙高新区坚持招大引强、招强引优,从两方面发力,千方百计招引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项目立园,产业兴区。投资过千亿元的中联智慧产业园正拔地而起,三安光电、中电科装备、北斗微芯等高精尖项目纷纷抢滩麓谷。日前,长沙高新区7大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此次总投资37.2亿元的7大产业项目中,既有以三诺生物、泰瑞医疗、奥托医链为代表的医药产业链项目,又有高新云谷、东方红装配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还有以博世科、三德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链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兼顾了以先进制造业、“两主一特”产业链建设项目为主的发展导向,更体现了“高”与“新”的发展特色。7大产业项目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41.4亿元以上,实现税收4.2亿元。目前,每周都有项目签约,每月都有项目落地,展现蓬勃活力。

留住一个人才,带活一个产业。1994年,全国第一家“高级人才事务所”在麓谷成立,随后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政策不断完善,黄伯云、罗安、夏家辉、卢光琇、詹纯新、戴立忠、许小曙、李少波等专家“智库”纷纷择枝而来,为高新区发展注入无穷动力。截至目前,高新区拥有各类科技从业人员7.5万人,院士专家工作站46家。

硬措施打造软环境。“援企稳岗16条”“金融8条”“黄金11条”等系列政策的精准扶持,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布局未来产业集群提供了“营养”。1天企业开办、1天工程规划领证、10天施工许可……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最多跑一次”以及“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政务服务理念与能力,促企业对高新区营商环境满意率达99.2%。

产城融合,解决后顾之忧。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前来麓谷投资兴业者急剧增长,医疗、教育、交通等需求与日俱增。近3年,高新区累计投入各类民生资金74.31亿元,完善了教育医疗、运动休闲、文化活动、居家养老、交通出行等配套建设。目前,全区有中小学23所、公办幼儿园10所,各类保障房项目10多个,6大产业片区路网框架基本成形,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一心、两区、三带、四圈、五园”城市整体发展的空间开发架构已然成形。

天时地利人和。从长沙市来看,高新区是长沙打造“三个高地”的高峰;对高新区而言,科技创新又是打造“三座高峰”的主峰,是主打,是题中要义,是重中之重。面向未来,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庆年的话语掷地有声:“过去的30多年,长沙高新区已走出了一条代表湖湘特质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面向未来,重整行装又出发,砥砺前行再登高。长沙高新区将进一步坚持党建引领,聚焦‘高峰’‘升级’‘进位’,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长沙中更好地扛牢责任、担当使命、彰显作为。”

“长沙高新区要做好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对标争先进位坐标系,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中担当园区领头雁;扛牢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突出产业发展、高端项目建设、全区规划、科技金融生态、教育强区、社会事业、产城融合、营商环境、党的建设九大领域,苦下功夫,全方位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版’。”正如长沙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郭力夫所言,接下来,高新区要在各个方面不断发力,演绎“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产城融合魅力。让长沙高新区,不仅仅成为聚力创新的“火车头”、富民的“磁矿场”,更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后花园”。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