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出两个全国驰名商标,村里年产值逾4亿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5800元——

小小山村大变样

20210602期来自:湖南日报

乡村变美,小康路越走越宽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龚雅丽通讯员 戴竞锋 刘兆飞

涟源市茅塘镇石门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巅峰时期企业总数达20余家,形成以搪瓷日化、休闲食品加工、农业观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培育出“五江保温瓶”“湘中黑牛”两个全国驰名商标,村里年创产值逾4亿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25800元。

是什么让这个小山村发生了巨变?5月19日,记者走进石门村,一探究竟。

返乡建厂,村民成了“上班族”

石门村五江实业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在忙碌着。一个个形状各异的金属底坯涂搪后,整齐排列,通过机器自动传送,等待进入窑炉烧制。“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活不累,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双割班员工、石门村51岁的村民肖东华说。

“公司现有员工1680余人,年产值达2亿元,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保温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国外。”公司人事行政副总经理梁玉凡介绍。

过去,石门村是一个负债12万元、人均年纯收入仅500元的偏僻落后村,很多年轻人踏上村里唯一一条通向外界的泥泞小路,出去闯荡。如何发动在外经商的成功人士回乡建厂,建设家乡?村党支部大胆决策,兴办石门工业区,多方筹资改善村级硬件基础设施,动员远方游子回村创业,吸引20多位能人带着资金、技术回村办厂。

“石门人外出打工者多,田地多荒芜。村干部和村民商量后,将闲置土地进行统一调配,成立‘土地银行’向外租借。”村支书肖忠益说,天华牧业、同富农业、群发农业等公司向村里“土地银行”借地,村民以土地入股,享受分红。

“我们不仅给村民分红,还以‘公司+农户’方式,将从国外引进的安格斯牛免费送给村民,与黄牛接种,采取定点养殖、回收方式,参与合作的农户达3000多户,户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天华牧业湘中黑牛核心繁育场场长谢远伍说。

“企业发展与村里发展、村民收入息息相关。”肖忠益算了笔账:将近一半的村民在企业上班,人均月工资3000来元。天华牧业以“公司+农户”模式发展肉牛养殖,农户户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产业兴旺,流动人口多,带动了村里的消费,推动超市、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

夜幕降临,村里同心广场响起欢快的乐曲声。霓虹灯下,忙碌了一天的村民踩着节拍,跳起欢快的广场舞。“同心广场是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每年我们还会在这里举办文艺晚会。”村支书肖忠益说。

“现在生活变好了,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门口。以前去镇里卖菜,要走半个多小时,下雨天还一脚泥,现在开车不到10分钟。”70岁的村民周细元摆弄着健身器材,笑着说。

工业园区企业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石门村村支两委联合村里企业,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广场改造,举办文艺晚会、篮球赛、广场舞比赛等;硬化村级公路4公里,自来水也进了家;新建一座居民聚居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池和生活污水收集管道,将生活污水送到茅塘镇污水处理厂。

绿色发展成为石门村产业发展主旋律,石门村很多人相继回村投资发展生态农业,同富农业、群发农业等茁壮成长,建成红心柚和无花果基地320亩、中药材基地260亩,村里荒山荒地变成“金山银山”。

作为新乡贤代表,湖南五江集团总裁肖安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造福乡梓。连续16年为石门村村民缴纳医保费用,捐资近1000万元新建石门小学,出资900万元成立“雪初教育基金”,累计为镇、村公益事业捐资5000多万元。

“现在,村民有班上、有钱赚、有活干。”肖忠益介绍,去年石门村集体收入60余万元,小康路越走越宽,乡村振兴迈出大步。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