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转型:碧桂园在湖南产业布局开启新篇章

20210601期来自:湖南日报

发力人工智能,探索“产地房”新模式

湘江西岸,“湖南湘江新区融创新城”的规划跃入公众视野——这座新城,位于长株潭、宁韶娄和长潭西产业发展带的关键性节点,旨在建设国家智能制造创新创意新标杆。

碧桂园与长沙市政府联合打造的“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正处于“湖南湘江新区融创新城”的核心位置。历经1年多高强度开发,这座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城结合项目,已经展露出全新面貌。

碧桂园发力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更深远的原因在于,其具有一颗永不止步、适时而变的心。正如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所言:“碧桂园不变的是永远都在变。”

加法造就结合衍生,减法带来专注升级。入湘16年,碧桂园从“造城”开始,在湖南已经建立起一套庞大的产业体系,如今正向着高科技大型综合企业的目标阔步迈进。

碧桂园在2019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以地产、农业、机器人三大核心业务为引领,发展高科技综合性企业这一新定位。

同年,在长沙,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项目正式开工。这个占地15平方公里、分三期滚动式开发、总投资百亿级的“巨无霸”项目正式起航。

开工仪式上,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说:“碧桂园将为湖南的发展汇聚更多产业、科技和智力资源优势,助力长沙乃至湖南加快扩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项目,既是省、市重点工程,更是碧桂园在湖南的一号工程。

建设过程中,碧桂园担负着“建设者”与“招商者”的双重身份与责任。碧桂园与长沙市政府一起规划、共同运营,重点引进并培育人工智能行业上下游企业及研发机构,构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研发平台、成果技术转化平台及产业应用示范平台的中部AI硅谷。

在这里,不仅要实现“产+人+住”的“产地房”新模式,更要实现从生活到工作、从家庭到社区的全智能化。

产业布局大大提速。目前,项目已成功签约30家企业,注册落户54家企业,正在逐渐壮大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智慧产业。

基础配套明显强化。项目配套有高端住宅、岳麓区实验小学+长郡智谷中学、医院、商业购物、文娱休闲等,将构建更便捷、更智能的一体化生活圈。

“智慧城市的建设,往大的说是城市,往小的说是社区、是家庭。”在日前召开的2021互联网岳麓峰会上,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总指挥李天鹏作为嘉宾进行了主题发言。在他看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由一个个人工智能场景组合实现的。而所有场景应用的融合,正是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立项的初衷。

智能建造赋能,“机器人盖房”走进现实

位于佛山顺德凤桐花园项目的一栋新建住宅楼内,一台高约1.8米的粉红色机器人开始了墙面油漆喷涂作业。

今年,凤桐花园项目被国家部委列为全国智能建造试点,一大批建筑机器人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该项目也是碧桂园旗下博智林建筑机器人的首个商业化应用项目。

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所描绘的“像生产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愿景,在建筑工地上逐步成为现实。

从“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是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于碧桂园而言,提前布局机器人产业,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

事情还要回溯到2018年。当年6月,碧桂园深圳机器人产业园揭幕;7月,碧桂园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显然,用工荒在建筑工地上愈发突出,机器人能够实现更好的补充;另一方面,搬砖、砌砖、粉刷、贴地砖等粗活,交给标准化作业的机器人更有效率。

而且,机器人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加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碧桂园有足够的资金来撑起这个新产业。

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正是碧桂园机器人产业走出广东、走向全国的第一个大项目。

李天鹏说,碧桂园结缘长沙,看中的就是长沙的智能制造优势。长沙有培育机器人产业的土壤,未来城市扩容,对机器人也有巨大需求——海量的应用场景,被视为碧桂园做机器人的法

宝,其实质就是自产自销。

如今,碧桂园旗下博智林在研建筑机器人近50款,其中绝大多数机器人通用于现浇混凝土工艺与装配式建筑施工。已经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

餐饮机器人,也出现在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项目上。在公认技术最难的中餐板块,“机器人大厨”能够烹制200多道各式菜品,最新的汉堡机器人实现10秒出餐,立等可取,味道受到食客“点赞”。

释放创新能量,更加关注“基础产品力”

碧桂园入湘16年,从最初的“造城”,扩张到教育、酒店产业,再到布局康养文旅、田园综合体,以及如今最热的人工智能,在湖南已经建立起一套庞大的产业体系。

以田园综合体为例,碧桂园投资2.3亿元,在北罗霄森林公园的门户平江县加义镇丽江村精心打造,集现代农业、自然教育、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致力于成为“湘鄂赣”自驾游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