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年:

吾辈将永远铭记先辈之功勋

20210528期来自:湖南日报

木木

湘江

苑掇英

袁隆平的爱乐人生

袁隆平院士在电影《袁隆平》中的本色表演。

为深切悼念和缅怀袁隆平院士,5月22日下午,央视电影频道连播了五遍电影《袁隆平》。湖南卫视也停播了电视剧《温暖的味道》及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20∶00改为播出电影《袁隆平》。电影《袁隆平》从播出后收视一路飙升,创下湖南卫视近期收视新高,并成为5月22日卫视黄金档收视第一。此外,5月23日至5月31日,电影《袁隆平》在潇湘国际影城全国各门店公益展映,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同时接受社会各界团体预约包场观影。

《袁隆平》这部电影2009年就已经发行了,主要讲述的是袁隆平院士30岁到60岁的故事,也是杂交水稻从0到1的故事,展现了科研之路漫漫艰辛的过程,也揭露了真实的上个世纪60年代社会现状。老年的袁隆平院士是由其本人出演的,真实还原时代。袁老让所有人敬仰与感动,今天我们能做的是以记录的方式,缅怀我们的国士。

电影只是讲述袁老生命中的一个小篇章,科研遇到的难题和磨难,遭受的打击与失败,其中的艰苦与辛酸,是无法全部通过电影呈现出来的,但袁老传达出来谦逊坦诚、坚定勤恳、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年轻一辈永远学习的榜样。袁老用一生播撒在大地上的种子,将永远长在万千人民的心中,努力生根发芽,实现梦想。

如果电影《袁隆平》的艺术化呈现,还不足以呈现真实的袁老日常。纪录短片《时代我·第一集:袁隆平》(腾讯视频)会让你看到一位90岁老人的倔强、较真,以及脆弱。片中,袁老的孙女透露小时候对爷爷的印象是“天天看天气预报的人”。这次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护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纪录短片《时代我》画面除了蹲守天气预报,袁老每天还要去家门口的稻田里数稻穗,别人代劳他不乐意,顶着大太阳也要亲自过去。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了袁老。出发前夕,他逐字逐句地修改“建立国家海水稻研发中心”的请示稿,改完让助手反复念给他听。助手怕他路途太辛苦,建议由工作人员代为转交,他不肯,说“亲自送好一些”。

纪录短片《时代我》画面针对一个新品种的优势,是“国内领先”还是“国际领先”的问

题上,袁老坚持不讲虚的,用词定性都需严谨审慎。不可不讲明白,不可夸大其词。他的较真还体现在生活上。他买了一袋豌豆,但是桌上做熟的是荷兰豆,家人在厨房找到一包“豌豆”,他说这是毛豆,不是他买的豌豆。在袁老眼里,是什么就是什么,丝毫不能含糊。唯独,对自己“难得糊涂”。特殊津贴什么时候发,发了多少,他不关心。身体血压多少,他不重视。比起住院休养,他更关心自己的三个任务:一是超高产,二是海水稻,三是第三代杂交水稻。

纪录片里那些谈论起水稻画面,袁老总是精神奕奕、滔滔不绝。可是,袁老翻动书页的双手,是颤抖的。开会久了,他会精力不济打瞌睡。走路不能超过100米,还得是平路。站立时间过久,就需要按摩、休息。即便如此,有中学生想跟“教科书中的人”合影,他会陪孩子们一起站着。高校的毕业生请求合影,他就一动不动,让学生们挨个上来拍。然后,回到家默默吸氧。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获颁“共和国勋章”。9月30日返回长沙家中。10月1日的清晨,他迈着细碎蹒跚的步子,向心爱的稻田出发。

“我看着好高兴,坐在稻穗下乘凉”。这是袁隆平在纪录片里说过的话。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光给了它希望,雨给了它滋养,它陪种子成长。我有着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

5月24日上午,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长沙举行。有不少全国民众和长沙市民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为袁隆平献花。科学家们在现场自发合唱《我有一个梦》缅怀袁隆平。这首歌由袁隆平作词,成都音乐人杨柠豪谱曲。

音乐,是袁隆平除了科研以外,终生的爱好。读大学期间,他有几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其中一位会拉小提琴,“什么都想学一点”的袁隆平便拜他为师。袁隆平喜欢古典的小提琴曲,因为可以把自己带入“很舒服、很美好的境界”。几个人常常聚在宿舍一起练琴唱歌,因为嗓音低沉,同学们还给袁隆平起了个外号叫“大Bass”(男低音)。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苏联歌曲十分流行,唱《喀秋莎》《红莓花儿开》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儿。

50多年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重庆的大学毕业,要分配到偏远的山村,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到了那里,你是要吃苦的啊!袁隆平回答,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有一把小提琴带着,并不能缓解母亲的担忧。但是,母亲知道,有了这把琴,在艰难、孤独的时候,小提琴的乐声会抚慰儿子的焦灼、思念,会带给儿子生活的信心和色彩。而当时他的那把小提琴,是他用人生中第一笔工资买的,27元;而当时他第一个月的工资一共是42元。由此可见他对音乐的热爱。

因为工作性质,几十年里袁隆平的工作地点几乎都是田间地头,而且时常满身泥土,在制种育种阶段,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拉琴便成了奢侈享受。袁老曾在单位的新年团拜会上,娴熟地用小提琴演奏过贝多芬的《小夜曲》;有一次,袁隆平出席一个全国性大会,会议之前有人提议他拉琴,他娴熟地拉起了科学家李四光的作品《行路难》;袁隆平曾用小提琴演奏《我的祖国》,也曾与钢琴家刘诗昆夫妇在音乐会上合奏演出过。

很多人提及科学家与艺术的关系时,国外的要说爱因斯坦,国内的要说袁隆平。袁隆平不安地说,“我就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罢了。只能说我爱好艺术,不能说我拉琴的技术如何高。”袁隆平曾经说过“除了科研,最爱的是音乐。”他认为小提琴能演绎出“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音乐是陪伴他一生的温暖。在袁隆平家里藏有不少音乐碟片,都是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闲暇时光,他会打开音响,感受艺术的魅力。袁隆平一生的爱好不少,而小提琴则是陪伴他的终生爱好。夫妻两个,一人拉小提琴,一人弹电子琴,倒也是绝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随处可以点开《我有一个梦》。这首歌曲采用孩子与成年人对唱方式表达。以诚恳、温暖的方式讲述一个关于成长与梦想的故事,不仅表达了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还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传递着一种朴实美好的情怀,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梦想蓝图。

一个人将一生献给一片土地,只为坚守一个梦想,他坚信有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他说,这粒种子是妈妈在他心里种下的。

所幸,禾下乘凉梦,后继有人。此后,碗里有米饭,心里有您。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