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三个故事”增强高校思政课学史崇德实效

20210527期来自:湖南日报

讲好党的故事,重在讲实、讲深、讲透

陈文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准确把握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学目标,着力讲好“三个故事”,引领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切实推进立德树人。

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历史,是党始终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懈奋斗的壮丽篇章。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百年党史蕴含着无限忠诚、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奋斗牺牲的政治品格、精神品质。正是因为具备这些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品格、精神品质,党才能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回望百年岁月,可以看到红军长征时,冻僵在雪地的共产党员刘志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忘将胳膊伸出雪堆,拳头里紧握着党证和作为党费的一块银元;可以看到老山战役时,原云南保山军分区司令员刘斌将儿子、女婿送上战场的家国大义;可以看到当代“女愚公”贵州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带领群众在悬崖绝壁上凿“麻怀出路”;可以看到疫情期间,中国移动昌都分公司党组织为了让波格村藏族学生斯朗巴珍上好网课建立高原基站……在革命、改革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留下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高校思政课讲好党的故事,重在讲实,就是讲好“是什么”,讲好党为国为民的故事,用真实鲜活的人和事影响感染学生;重在讲深,就是讲好“为什么”,告诉学生故事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剖析故事的来由,分析故事彰显的精神和力量;重在讲透,就是讲好“怎么办”,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立大志、明大理、成大才、担大任,使学生真正感受和自愿汲取故事蕴含的精神力量。

讲好革命的故事,重在明理、明信、明行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个将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紧密结合的生动故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便有了主心骨。党带领人民在革命战争、建国创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形成了革命理想高于天、向死而生、奋斗不息、一往无前的精神,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体现了为国家为民族忠贞不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决心。

打开百年革命史,会发现即便中国革命陷入低谷,“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就是骨头烧成灰,我邓中夏也是共产党员”等革命先烈的宣示依然壮怀激烈;会看见湘江战役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毅然断肠明志,“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会看见抗战时当敌人将黄土埋至民选县长郭企之胸口再次劝降时,他横眉怒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饱含着大无畏牺牲精神的革命事迹,是高校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最深厚、最优质的资源。

高校思政课讲好革命故事,重在明理,帮助学生切实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重在增信、崇德,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重在力行,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元、固本、立德、储能。

讲好英雄的故事,重在落细、落小、落实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本英雄的故事集,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英雄人物为共和国大厦的建立、建设流血流汗甚至付出了生命。他们身上蕴含着忠贞不渝、舍身为国、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等高尚美德,这些美德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梳理百年英雄谱系,会感受到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的心跳;会感受到“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身体的温度;会感受到长眠薛家村的“扶贫楷模”王新法的柔情。世界上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演绎的英雄故事是思政课重要而鲜活的教学资源。讲好他们的故事,可以激发出大学生生命中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作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高校思政课讲好英雄的故事,重在落细,在故事挖掘上下足绣花功夫,通过细化使粗线条的故事变为一个个连贯的细节,引导学生于细微处见真情、立大德、生敬仰之情;重在落小,聚焦小事小节,通过平凡小事阐释大道理,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重在落实,就是引导学生将领悟的道理、立下的志向落实到行动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写好奋进之笔。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