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师启示我们创新写新闻

20210526期来自: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原编委,现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 刘爱民

曲”,赶着回来发了《袁隆平呼吁狠刹自发制种歪风》,借袁隆平之口把为什么杂交稻不能搞自发制种的道理扎扎实实地科普了一番。省农业厅专门向省领导写出专题报告,附上了这个报道。时任省长熊清泉随即召开了有21个自发制种情况的县市区参加的紧急会议,终于刹住了这股歪风。

2007年6月3日,袁隆平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湖南省委大礼堂举行。报告会之前,书记和省长请袁隆平站在中间,并且邀请袁夫人邓哲一起来拍照。没想到邓哲笑脸盈盈,连连摆手婉拒。

那天,最后一个环节是袁老师和小朋友们互动。小朋友用英语问袁老师多大年纪了:“Howoldareyou?”袁老师风趣地开玩笑:“应该说‘Howyoungareyou?’这是我的发明,叫做青春几何。我今年青春77岁,还年轻呢。”一番话惹得大家哄堂大笑。那天的报告会非常成功,满堂喝彩。最后,袁老师来了一句:“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我的那个‘她’,就坐在台下一排的正中央。”被点名的邓哲老师只好起身向大家鞠躬致意,很少见过袁夫人的听众们笑声掌声响成一片。那天的报道,我没有当会议新闻来写,而是写细节、写掌声、写笑声。这个报道,当年被评为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

我退休后,担任了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学会每年都要评选湖南省十大科技新闻。几乎每年都有袁老师及其科研团队的成果入选十大科技新闻。我们新闻人相信,袁老师虽然走了,但他开创的杂交水稻事业却会呈现更加波澜壮阔的发展势头,在保证世界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功用。科技新闻的创新,也会受此激励和启发做得更好。袁老师,您好点走,慢点走,等着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廖慧文 整理)

教学科研一辈子,袁隆平最习惯人们称他为袁老师。而我1981年从湖南农学院进入新闻单位,长年报道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也习惯称他为袁老师。最深的体会就是明白了各种科技成果及其推广的关键就是“创新”二字。但和袁老师打交道,每每感念的不仅仅是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更有采访过程中他对搞好科技报道创新的一些特别启示。这,也许是我们新闻从业者从袁老师身上获取的特别财富吧。

1987年初秋的一天,我在广州回长沙的火车上偶遇从南繁基地回来的袁老师,我向他问起,杂交水稻推广当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毫不隐晦地说,是自发制种。“这个你们记者要好好报道一下,千万搞不得啊,会把杂交水稻的前程断送掉。”

我边谈边想,就酝酿了一个“反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