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恩如海 平德如山

20210525期来自:湖南日报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研究员李必湖

5月22日中午,我在家中惊闻袁隆平老师在长沙逝世,泪如泉涌,心如刀割。与袁老师几十年栉风沐雨、患难与共研究杂交水稻的历历往事,一一浮现脑海。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粮食产出仍然难以满足老百姓的温饱。袁隆平老师曾精辟地总结老百姓对吃饭的体会:“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没有饭吃,哪里还有力气干活,男子汉变成汉子难”。袁老师立下“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宏愿,把自己一辈子的心血和精力倾注给了杂交水稻事业。

袁隆平老师对我隆恩如海。1964年,我考进安江农校,学习农作专业,有幸成为袁隆平老师的弟子,听说袁老师正在开展能够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产量的研究,我强烈要求加入袁老师的科研工作。1966年毕业后,我和尹华奇同学作为袁老师的助手留校工作。

在袁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有幸追寻袁老师的科研道路,把杂交水稻研究作为我一生不懈奋斗的事业。袁隆平老师爱生如子,在工作中,他为我们倾囊相授水稻遗传育种知识和技术,在生活上,他常常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接济我和尹华奇。我俩的英语基础较差,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坚持给我们补习英语。工作学习之余,袁老师还给我们讲做人做事的道理。

袁隆平老师对我大德如山。从毕业开始,我跟随袁老师矢志投身杂交水稻研究,经历了无数干扰和科研难关。1968年,袁老师带领我们对仅有的5株秧苗精心培育,终于获得了3株雄性不育株,为杂交水稻后续研究保留了极其珍贵的种质基因。经过多年研究,袁老师提出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设想,但苦于找不到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三系配套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1970年11月袁老师去北京拜访中国农科院鲍文奎研究员,临行前,他要我和尹华奇在海南三亚的南红农场附近寻找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株。功夫不负有心人,11月23日,我在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的带领下,在附近铁路涵洞边的沼泽里发现一蔸雄花败育野生稻。袁老师得到消息后,连夜赶回三亚。看到这蔸野生稻,袁老师特别高兴,连连说:“高级!高级!高级!”,并当即把这蔸野生稻命名为“野败”,这意味着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和大面积推广终于看到了曙光。

师恩难忘,师德永馨。继承并发扬袁隆平老师“胸怀祖国,一心为民,永攀高峰,执着追求,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对他老人家最好的纪念。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