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袁隆平院士

让大家“吃饱饭”

20210525期来自:海南特区报

冲破束缚

非凡成就

袁隆平于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那是一个战乱、灾荒不绝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实现杂交水稻历史性突破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袁隆平曾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在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此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刷新纪录

“谁来养活中国”,他给出答案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今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经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

去年年底,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刷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纪录。

造福世界

已在多国大面积种植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