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野败”,世界育种史由他改变

海南是梦开始的地方,亦是梦不断实现的福地

20210525期来自:海南特区报

时光回溯到1968年的冬天,袁隆平在三亚南红农场的茅屋草舍落脚,开始了他长达50余年的南繁科研工作。当时,茅屋没有电灯,屋内光线昏暗,只能睡在竹竿、秫秸搭的地铺,晚上则用薄膜裹身睡觉,以防蚊虫叮咬。傍晚,从地里回来,点上煤油灯,躺在地铺上看书,是他当时最“奢侈”的享受。

1970年,三亚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带着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来到一片沼泽地,发现了一株有3个扬花的稻穗、花药细瘦、色泽浅黄的野生稻。当时,袁隆平正在北京开会,得知发现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的消息,他连夜赶回三亚。镜检结果完全不育,让袁隆平欣喜若狂,当即给这株神奇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由此开启崭新的篇章。

而海南,是袁隆平种子梦开始的地方,也成为他梦想不断实现的金色福地。择一业,终一生,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培育的水稻良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和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虽贵为国宝级科学家,世界顶尖人才,袁老本人私底下十分质朴,低调随和,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荣誉之下,他淡泊名利、躬耕陇亩,长期奋战在南繁第一线,甘愿做一名稻田“守望者”。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袁隆平题写的这12个鎏金大字,一直悬挂在三亚荔枝沟师部农场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大门口院墙上。30多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