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它

20210528期来自:海南日报

如今,这片海草已在高隆湾海域“生活”了两年,它们长势如何?符彦民和范衍强从海面下潜,缓慢穿行在海草间,找好角度,用水下相机记录它们的身量。

在定格画面中,一丛丛海草错落铺开,矮个的是泰来草,高个的是海菖蒲。这两种植物的叶子都是长条扁平的,乍一看,犹如“水下版”的韭菜。

当初从众多海草品种中选择它们作为修复草种,陈石泉花了不少心思。他们从高密度的海草种源地采集了各种海草植株,先小规模地做了野外单株预实验,即将不同草种置于不同环境中,如在不同水深、底质类型、水动力等条件下,观察草种的生长情况。

“从适应性和成活率方面考虑,我们最终选择泰来草作为主要修复草种,其次是海菖蒲。”陈石泉介绍,种到海底后,它们分别承担的“职责”也不尽相同:海菖蒲能抵御风浪的作用力,泰来草能快速扩散繁衍。

在陈石泉的描述中,泰来草和海菖蒲与番薯植物很相似,它们除了有垂直的直立茎外,还有着横向生长的根茎——这种茎节间能长出芽,芽又可以长成新的植株,如此进行无性繁殖。

“现在泰来草最高的有15厘米左右,海菖蒲最高的约有70厘米。”出水后,符彦民向同事们描述他的观测结果。

这是令人欣喜的成果。要知道,两年前泰来草、海菖蒲刚被种下去时,“身高”分别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左右。伴随着潮起潮落,它们不仅扎根向上生长,还向左右扩散繁衍,尤其是泰来草,已明显由原来的单株幼苗,长成了一丛丛海草群落。

根据修复团队对海草的生长记录数据显示,泰来草种下一年后,成活率为56.39%,海菖蒲种下一年后的成活率为88.75%。两年后的生长数据正待解析。

去年4月,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承担的此项生态环境修复任务,已顺利通过第三方检测。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