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科研团队开展海草床修复

20210528期来自:海南日报

海底

“扑通。”

5月18日,穿着一身潜水服的符彦民和范衍强,带着水下相机从船舷跃入了海中。他们要潜到水底给人工移植的海草拍照,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渔船锚停在离岸约1公里的海上,不远处的文昌清澜港与长圮港通过高隆湾相连,一南一北如同曲线平缓的“S”。从船上往西看,有沙滩、海防林、村庄、人工岛屿和灯塔;往东看,则是无边无际的海面。

这片海域,符彦民和范衍强再熟悉不过。两年前,他们加入陈石泉的海草床修复团队,在高隆湾“种草”。“就像在水底里插秧一样,我们把从海草高密度区采集的单株海草,一棵一棵种在这里,两年时间里,我们每隔2个月就过来拍照摄像,记录海草生长状况。”符彦民在下水前说道。

种海草的地方是一处开放水域,涨潮时海水最深有2米,落潮时水深只有不到半米,潮汐变化明显,珊瑚礁碎屑和少量泥沙组成了修复区海底底质,在荡漾水波中被映得发白。这里同时也是一处繁忙的海域,大小船只从这里出港、回港。

“这片修复区及其周边,历史上有泰来草、海菖蒲等海草分布,但近些年海草床退化严重,原来成片分布的海草床逐渐斑块化及零星化,我们选择修复的区域目前无海草分布。”陈石泉调出手机里储存的资料递给海南日报记者看。

怎么让海草再长出来?经评估,如果这里依靠自然恢复,也许需要20年或者更久,而采取人工修复的办法,将新的海草“种源”带来这里,成为最佳方案。

2019年3月,陈石泉及其研究团队在高隆湾一带海域开始水下种植海草。“当时我们种了1亩多,移植了2000多株,现在海草植株数量已经翻了很多倍。”陈石泉回忆道。

陈石泉可以随时随地和人聊起海草,在海边、渔船、实验室、科普课堂……他聊的海草,“种”在文昌市清澜港至高隆湾段海域一带的海底,为了修复那一片海草床群落,让海底“复绿”。

作为在海底生长的沉水植物,海草具有维护岸线及海床稳定,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来源等多重功能。2019年初,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石泉和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开始在上述海域开展海草床修复工作。两年多来,他们从持续跟踪记录中,见证了人工移植海草从单株扩展到斑块、进而形成海草床的历程,也为后续大规模种植海草而探路。

高个的海菖蒲负责抵御风浪,矮个的泰来草负责快速扩散

·延伸

扫一扫看H5产品海底来信

■本报记者周晓梦

扫一扫看视频重生的海底草原

专题

“当前,我们全行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我收获颇多,特别是参加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让我更熟悉党史,从中汲取了精神力量。”谈及作为一名金融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收获,兴业银行海口分行团委书记张守玉深有感触地说。

兴业银行海口分行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不断创新学习和宣讲方式,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用党的奋斗历程和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激励全行党员干部员工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感悟真理力量,继承党的光荣传统,不断增强能力本领、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powered by 闻道